微官似马曹——苏轼对杜甫不幸遭遇的同情
在苏轼眼里,杜甫既是一个道德高尚、艺术高超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生不逢时、值得同情的诗人。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喜欢李白,而不太喜欢杜甫,这令宋代士大夫感到有点意外。然而与苏轼义兼师友的张方平却是杜甫的超级崇拜者,张氏写过一首《读杜工部诗》,全面评价杜诗的伟大成就:
文物皇唐盛,诗家老杜豪。雅音还正始,感兴出离骚。连海张鹏翅,追风骋骥髦。三春上林苑,八月浙江涛。璀璨开蛟室,幽深闭虎牢。金晶神鼎重,玉气霁虹高。甲马屯千队,戈船下万艘。吴钩铦莫触,羿彀巧无逃。远意随孤鸟,雄筋举六鳌。曲严周庙肃,颂美孔图褒。世乱多群盗,天遥隔九皋。途穷伤白发,行在窘青袍。忧国论时事,司功去谏曹。七哀同谷寓,一曲锦川遨。妻子饥寒累,朝廷战伐劳。倦游徒右席,乐善伐干旄。旧里归无路,危城至辄遭。行吟悲楚泽,达观念庄濠。逸思乘秋水,愁肠困浊醪。耒阳三尺土,谁为翦蓬蒿。[16]
这是一首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的五言排律,从第五句“连海张鹏翅”起到“颂美孔图褒”止,一连用了十六个比喻来形容杜诗千汇万状的艺术风格和诗法技巧。并且从“世乱多群盗”到“愁肠困浊醪”写杜甫一生的生活轨迹和心路轨迹。这首诗全面代表了当时士大夫对杜诗的普遍认识。
苏轼读到恩师这首诗,随之写下一首次韵的排律,在尊重老师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杜甫的独特理解:
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迂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简牍仪型在,儿童篆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抱旌旄。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般斤思郢质,鲲化陋鯈濠。恨我无佳句,时蒙致白醪。殷勤理黄菊,未遣没蓬蒿。[17]
我们注意到苏轼论杜的几个特点:其一,引入《大雅》的典型,认为《大雅》以下词赋、楚骚都是诗之变而非诗之正,楚骚以下诗坛更糟糕,而直至杜甫才恢复《大雅》的传统,这与张方平“感兴出离骚”的看法不同。其二,将李白与杜甫并举,其中“争标看两艘”“失意各千里”都写两位诗人。这不同于同时代人津津乐道的“李杜优劣论”。其三,借用了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说法,说明上天有意成就李白、杜甫,所以照例使他们一生奔逃漂泊。其四,强调李、杜的生不逢时,特别是杜甫,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朝廷更需要良将李牧,即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平叛将领,而不需要王褒这样歌功颂德(写过《圣主得贤臣颂》)、靠笔杆子吃饭的词臣。不幸的是,无论是“兴酣落笔摇五岳”的李白,还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都是战乱时期无用的文人。其五,用对仗的形式写出杜甫伟大的艺术成就和低微的人生地位之间的强烈反差:“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杜甫做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等微官,所以称为“马曹”,而“屠龙手”本身也带几分挖苦,因为“屠龙”既是高超之技,也是无用之技(见《庄子·列御寇》)。其六,称杜甫“简牍仪刑在”,为诗坛树立了典范,“儿童篆刻劳”意思是说后来的诗人“难复措手”,只能搞些雕虫篆刻之事。在这首诗中提到“知音两不遭”的问题,而其意则隐然自诩为杜甫的知音。苏轼并不刻意写杜诗如何伟大,而将重点放在其人生遭遇上,从“诗人例穷苦”开始,直到“醉饱死游遨”,都在描写李杜特别是杜甫的穷苦失意,对之充满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