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乔仲常及其《后赤壁赋图》
《后赤壁赋图》曾由清宫收藏,《石渠宝笈初编》卷三二著录“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一卷”,并云:“卷中幅押缝有醉乡居士梁师成美斋印、梁师成千古堂、永昌斋、汉伯鸾裔、伯鸾氏、秘古堂记诸印。”辛亥革命后,《后赤壁赋图》辗转流落到美国,今藏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全卷以八幅纸粘接,拖尾有北宋赵德麟题跋:“观东坡公赋赤壁,一如自黄泥阪游赤壁之下,听诵其赋,真杜子美所谓‘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者也。宣和五年八月七日,德麟题。”[2]赵德麟为苏轼门人,宣和五年为公元1123年,这是此画的创作下限,这时距苏轼去世仅仅二十三年,距苏轼写作《后赤壁赋》,也不过四十二年。[3]
《后赤壁赋图》作者乔仲常,南宋邓椿《画继》卷四有云:“乔仲常,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工杂画,师龙眠。围城中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又有《龙宫散斋》手轴、《山居罗汉》《渊明听松风》《李白捉月》《玄真子西塞山》《列子御风》等图传于世。”记载虽然比较简略,但因此可知他曾师事与苏轼交往密切的北宋大画家李公麟。[4]
《后赤壁赋图》以长卷形式再现苏轼《后赤壁赋》描写的夜游赤壁的全过程,画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叙事性。画家将原作分切为九个段落,依原赋叙述的顺序次第在一个统一的时空范围中展开,直接将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转换为视觉形象,并将《后赤壁赋》分段题写在相对应的画面上,文学描写与画面形象构成生动的呼应补充关系[5],对苏轼原作的思想意蕴具有独特的解读阐释和再现,对理解苏轼原作,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启发。
关于《后赤壁赋图》的作者,也存在一些疑问。
大体上,目前艺术史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作者为北宋乔仲常,如徐邦达[6]、谢稚柳、杨仁恺[7]、[美]高居翰[8]、[日]板仓圣哲[9]、翁方戈[10]、王克文[11]、万青力[12]、陈葆真[13]、衣若芬[14]等。或认为即使不是乔仲常,画作的时代也是北宋,如李军《视觉的诗篇——传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与诗画关系新议》一文,认为虽不能肯定作者一定是乔仲常,但时代应是宋代尤其是北宋,并说:“无论该画的作者是不是乔仲常,它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15]
质疑者则有丁羲元和赵雅杰。
丁羲元《乔仲常〈后赤壁赋图〉辨疑》认为:画卷存在明显的临摹习气;作者应是一位有生活体验的、又精于传统的人物白描艺术,而却并非精通文学的画家,甚至是民间艺术家如陆远之辈,而非乔仲常。丁的结论:其原本创作不应早于南宋,而其摹本之年代当在明清之间。[16]
赵雅杰《传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研究》一文推断乔仲常《后赤壁赋图》“赋文题写的时间应是在明代初期之后,更加具体的是明代中期,大约为16世纪初至16世纪70年代之前”。而画作“创作时间为嘉靖至隆庆初年即16世纪40—70年代”。[17]
关于该画时代和作者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放在讨论绘画和文学的关系,着重讨论画卷对原作意蕴的视觉呈现和主题揭示。作者是不是乔仲常,并不影响本文的讨论。至于时代,本文认同多数学者的观点,尤其是李军论文的结论,即画卷的时代应该是宋代尤其是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