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功力:苏轼摄录西湖镜像的卓绝技巧
苏轼的西湖诗之所以独具风韵,有时还别饶深旨,特别耐人讽咏,不仅仅是因为诗人所摄录的西湖镜像往往带有其文化性格的烙印、淑世情怀的折光以及身世之感的投影,所以内涵显得格外丰富、格外深刻,而且还因为从艺术的角度看,诗人摄录西湖镜像的技巧是出类拔萃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西湖诗的创作水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初盛唐时期仅有少量的描写西湖的作品问世,且大都落笔于西湖周边的寺庙,如宋之问的《灵隐寺》、李白的《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崔颢的《游天竺寺》等。对西湖作持久的全景式描写,实际上是从白居易开始的。这当然与他杭州刺史的身份有关。白居易的诗笔几乎已触及西湖的角角落落,在题材领域并没有给苏轼留下多少可以拓展的空间。苏轼只有在艺术上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丰富与提升摄录西湖镜像的技巧,才能实现对包括白居易在内的前代诗人的全面超越。
不可否认,白居易为西湖诗史树立起了第一座丰碑,他的《钱塘湖春行》等作品气韵生动,情辞兼胜,十分脍炙人口。但撇开内容的厚薄、思想的深浅、情感的浓淡不论,仅就艺术技巧而言,白居易实在应当像欧阳修那样感叹:“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31]白居易在诗中显现西湖镜像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如《孤山寺遇雨》中的“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32];《湖亭晚归》中的“松雨飘藤帽,江风透葛衣”[33];《湖上夜饮》中的“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34]等等。即便是被奉为经典之作的《钱塘湖春行》,其最受称道的颔联和颈联,技法也是白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5]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体物之细微和状物之精当,但同时却也因其笔法的单调平实而稍感遗憾。
读苏轼的西湖诗,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遗憾。当然,其倅杭时所作与守杭时所作,艺术水准也有高下之分。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指出:“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然皆在《钱塘集》中。其后帅杭,劳心灾赈,已无复此种杰构,但云‘不见跳珠十五年’而已。”[36]“此种杰构”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的确,《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最能体现苏轼西湖诗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成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没有谁会否认这是古今西湖诗中的登顶之作。后人大多激赏后两句。南宋武衍《正元二日与菊庄汤伯起归隐陈鸿甫泛舟湖上》说:“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说西湖。”[37]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38]陈衍《宋诗精华录》说:“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39]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过,论者往往着眼于诗人的设譬新奇以及发语的自然天成,而没有充分注意到诗人对时空艺术的巧妙运用。从时空艺术的视角看,诗的前两句也颇具匠心:一写“水光潋滟”,一写“山色空濛”,着笔的空间不同;一写“晴”,一写“雨”,落墨的时间也不同。唯其如此,才曲折有致地展现出西湖不为时空所限的“天生丽质”。
苏轼西湖诗的卓绝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腾挪多变,挥洒自如;想落天外、荡人神思;幽默诙谐,蕴含理趣等等。但这种种艺术特征和艺术技巧,都离不开诗人为西湖镜像所构置的特定时空,都是在诗人精心设计的时空关系中呈现的。如《法惠寺横翠阁》首四句: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朝”“暮”,显示了时间的变化;“横”“纵”,显示了空间的变化;而吴山的多姿多态正是从时空的交错中体现出来的。即使以理趣著称的《赠刘景文》也可以见出诗人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所描写的时间是秋尽冬来之际。这一时间概念是通过形神兼备的景物刻画来揭示的。“荷尽”“菊残”,这是秋末冬初才会出现于西湖的景象,以之入诗,时间已不言而喻。这还不够,末句又用“橙黄橘绿时”加以强化。在凸现时间感的同时,诗人也致力营造空间感。“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已构成一幅画面,只是色彩有几分萧瑟和枯淡,接着叠加进“菊残犹有傲霜枝”,不仅顿见气骨,而且使画面得到了延伸,造成更加明显的空间感。最后再将“橙黄橘绿”嵌入画面,让多种物象共生共济,把画面进一步撑开,而空间的密度与广度也得以增加。时空艺术在这里以一种相对隐秘的方式发挥着营造画面并烘托理趣的作用。应该说,苏轼摄录西湖镜像时,对空间的建构更加重视。许多看似随意挥洒的空间描写,其实都有隐匿于其中的匠心可以寻绎。如《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从“百重堆案”到“一叶秋声”,不仅空间的位置已进行了由此及彼的转移,而且空间的容积也发生了由大到小的变化;伴随着这种空间的转移与变化的,则是作者心境的转移与变化:由公务纷繁的慨然自叹到卧听秋声的恬然自安。
更堪玩味的还是“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两句: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是不着痕迹的譬喻——月光洒落在床前,犹如雪霜般皓洁;泉声传送到枕边,好似琴筑般悠扬。但如果仅仅是譬喻,纵然精妙到极点,也许还不足令人刮目相看,何况以“雪霜”喻月光,李白的《静夜思》早开其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40]作者虽已将它融化为自己的血肉,终究是拾了老祖宗的牙慧。然而,它却并不仅仅以譬喻见长,从另一角度看,它更显示了作者善于构置立体化空间的手段。就前一句而言,假使径直落笔于“床前月”,那么,诗中所具有的只是由“床”和“月”这两种物象构成的二维空间;在“月”前加上“侵户”二字,便由二维空间变成了三维空间;在“侵户”前再加上“雪霜”一词,则又成为四维空间。后一句亦复如此。这种立体化的多维空间,较之李白诗中那种平面的二维空间,自然包蕴了更多的意象因子,从而为读者的审美触角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不仅如此,细予品味,“雪霜”“琴筑”这两个词组在句中是作为喻体出现的,它们不是得自诗人的视觉,而是摅自诗人的感觉。这又意味着句中的多维空间是作者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糅合为一后才构成的。
在苏轼的西湖诗中,这绝对不是上乘之作,但它已足以昭示诗人出类拔萃的艺术功力,昭示他对时空艺术的娴熟驾驭和精妙运用。毋论其他,仅此一端,苏轼摄录西湖镜像的技巧已令人不胜赞叹。
正因为苏轼所摄录的西湖镜像不仅如淡水着盐般地融入了其文化性格、淑世情怀及身世投影,而且清极丽绝,摇曳多姿,具有沁人心脾、经久不衰的美感效应,所以,苏轼的西湖诗才格外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毫不夸张地说,苏轼以他独特的艺术创造,将西湖美景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廊上,也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审美记忆里。
【注释】
[1]《苏轼诗集》卷九,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册,第430页。本文所引苏轼诗歌,如无特殊说明,皆据《苏轼诗集》,不再一一出注。
[2]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一二,第3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3页。
[3]《欧阳修全集》卷一五,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册,第261页。
[4]《苏轼文集》卷一〇,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321页。
[5]苏辙:《栾城集》卷一四,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卷五二二,第1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0页。
[7]《全宋诗》卷五二二,第10册,第6330页。
[8]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全集》卷四三,第2册,第612页。
[9]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下册,第1426页。
[10]《苏文忠公诗集》卷三一,曾枣庄:《苏诗汇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册,第1313页。
[11]《苏轼文集》卷三〇,第3册,第864页。
[12]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卷一六,下册,陈奇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0页。
[13]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104页。
[14]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7页。
[15]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第417页。
[16]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第417页。
[17]苏辙:《辞翰林学士札子》,《栾城集》卷四七,中册,第1038页。
[18]张耒:《明道杂志》,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七册),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9]《宋黄文节公全集·续集》卷一,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第3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4页。
[20]高适:《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0页。
[21]《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七,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19页。
[22]高适:《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第230页。
[2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9页。
[24]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卷二,王琦等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25]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第399页。
[26]《苏文忠公诗集》卷三二,《苏诗汇评》中册,第1340页。
[27]《苏文忠公诗集》卷三二,《苏诗汇评》中册,第1340页。
[28]《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四,中册,第702页。
[29]《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四,中册,第703—704页。
[30]陆游:《卜算子·咏梅》,《放翁词编年笺注》下卷,夏承焘、吴熊和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31]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三十),《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九,第6册,第2459页。
[32]《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二〇,第4册,第1627页。
[33]《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二〇,第4册,第1625页。
[34]《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二〇,第4册,第1628页。
[35]《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二〇,第4册,第1614页。
[36]《苏文忠公诗集》卷九,《苏诗汇评》上册,第318页。
[37]《全宋诗》卷三二六九,第62册,第38978页。
[38]《苏文忠公诗集》卷九,《苏诗汇评》上册,第317页。
[39]《苏文忠公诗集》卷九,《苏诗汇评》上册,第318页。
[40]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六,上册,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