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饥客眼长寒——苏轼对杜甫诗歌和人生的调侃
苏轼的性格一贯风趣幽默,爱开玩笑,黄庭坚说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杜甫这样一个后世被尊为“诗圣”的大家,在苏轼眼里却更像一个隔世的朋友,一个“尚友”。朋友之间不仅可以共同分享“实录”的诗句,而且不妨开开玩笑,调侃一下。杜甫写作《丽人行》,讽刺杨贵妃兄弟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本是个严肃的题材。苏轼借杜甫的诗题写了《续丽人行》,却有几分戏谑的意味,诗序里说“李仲谋家有周昉画背面欠伸内人,极精,戏作此诗”:
深宫无人春日长,沉香亭北百花香。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莺啼空断肠。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心醉归来茅屋底,方信人间有西子。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30]
根据诗序提供的信息,这是一首题画诗,画是美人图。诗的前八句写美人睡起欠伸的画面,“沉香亭北”四字令人想起杨贵妃,虽然周昉的原作画的是内人(宫女),未必是贵妃。同时也写周昉故意画美人背影,以给人无限的联想,使画面含蓄,具有无穷的意味。但后面六句却完全离开画面,完全拿寒酸的杜甫来打趣,想象杜甫当年写《丽人行》时的处境,饥寒交迫,骑着蹇驴,戴着破帽,只能隔着曲江远远地从背后看一眼美人的腰肢,就这样已看得心醉,回到茅屋还在回味,人间原来真有这样的美人,简直不可思议。这里描写的杜甫形象显得穷酸而且眼馋,不过好些意象都来自杜甫自己的诗句,算不上诽谤,杜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丽人行》)便都可视为自供状。当然,在诗的最后,苏轼表达了对美女的同情,反不如丑女孟光嫁个好丈夫,举案齐眉,暗示杜甫夫妻之间的情感大概就是这样的吧。这就是《诗经·卫风·淇澳》所说:“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还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苏轼虽然从总体上强调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窃比稷与契”的高尚道德及政治理想,但在具体品评杜甫作品时,他似乎更欣赏那些表现日常生活的篇章,即使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并不高明。如前面所举《屏迹》诗之类,又如下面这条评论:
子美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坡云: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讬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31]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成都春天赏花的情况,非重大题材,但苏轼欣赏的是杜甫的“清狂野逸”之态,其实这个态度也是东坡自己的写照,苏轼赏花时也同样“清狂野逸”,比如“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之类,一点也不亚于杜甫。但这里苏轼把齐鲁大臣与黄四娘相比,却颇有意味,曾经不可一世的政治人物却“史失其名”,而再也平常不过的村妇黄四娘,却因杜诗而得以不朽。这的确是很有趣的事,但其中包含着这样的意味:诗歌等文艺作品可以超越一时一世而价值永存。所以“可以使览者一笑”的调侃,其中却饱含深意。
有时苏轼也借杜诗来调侃自己,如《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他说自己“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化用杜甫《清明》诗“右臂偏枯左耳聋”之句。苏轼借杜诗来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从诗题中我们就可看出这是戏谑之作。将人生的痛苦用调侃的方式来进行排解,这就是幽默的美学价值。由此,苏轼扬弃了杜诗中的悲愁,使之变为乐观,使“杜甫一生愁”变为“东坡千首达”。而这种悲哀的扬弃,正是宋人的一代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