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结语

五 结语

前文引钱锺书先生语所谓“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宋人有作“唐音”的,唐人也有作“宋调”的,而且“宋调”的“体格性分”早为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等人所开启,已被学界视作经典之论。倘若从具体作法或某些艺术层面观之,不无依据。前述黄庭坚《寄黄几复》所用拗律,便源自杜甫的诗歌,尤其是方回所建构的“一祖三宗”体系,全面昭示了“江西诗派”在诗艺上与杜诗的渊源关系;韩愈“以文为诗”的作法,也广为“宋调”作者所运用。不过,形成诗歌“体格性分”的要素并非仅止于此;或者说,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创作主体的秉性,以及在秉性基础上形成的体性特质。上文表明,“唐音”与“宋调”作者的秉性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宋调”作者基于“为己之学”与理性自觉建构而成的以“内圣”为元素、理性精神为内核的诗歌特质,以及以理驭情表现途径,与杜、韩、白、孟诸家诗的“体格性分”适成鲜明对照,是区别于“唐音”的标志所在。再从“宋调”观之,不同作者的艺术风格原本不同,如“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尽管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音”中的表现手段或技巧,但在艺术风格上却各具特征,并非属于同一类型,只因它们共同拥有一致的体性特质,才赋予了“宋调”的共性,“宋调”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种类型而存在。

诚如前引叶燮语所说,“以议论为诗”是《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现象而非“宋调”所专。然而,“文变染乎世情”——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以及由这些诸多因素孕育而成的不同的风尚习俗、价值取向、时代精神,对诗歌创作有着不同的影响。《诗经》以来,不同时代的诗歌议论也自然受制于相应的“世情”,而且“世情”又决定议论的程度。“唐音”作者因被打上“少年才气发扬”的时代烙印,所以有时虽不乏议论说理,但通常作为抒情的一种辅助,以推进和强化情感的抒发,铸就“以丰神情韵擅长”的体性特质;而其时代烙印则显然基于在宋人看来“陋于闻道”“不达于理”的“世情”。“宋调”作者不仅“论事日密”“研理日精”,而且其“论事”“研理”是在仁宗朝开始形成的“宋士大夫之学”的驱使下进行的;确切地说,是对“宋士大夫之学”的具体阐释与艺术呈现,所以其议论不仅仅在程度上较“唐音”更密、更精,也更为广博、更为深邃,更重要的是在内涵上别具“闻道”“达理”的宋代“世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翁方纲语所谓“宋调”作者“不袭唐人”,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独辟畛域,别开生面,堪称中的之论。

【注释】

[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辨》,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2]叶燮:《原诗·外篇下》,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0—71页。

[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123页。

[4]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5]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页。

[6]钱锺书:《谈艺录》,第2、62、70页。

[7]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全集》卷六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9页。

[8]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蔡宽夫诗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3页。

[9]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页。按杜甫《同谷歌》卒章云:“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十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10]陈傅良:《温州淹补学田记》,《止斋先生文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页。

[11]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2]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2页。

[13]李商隐:《上崔华州书》,《樊南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14]周行己:《从弟成己审己直己存己用己字说》,《浮沚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9页。

[15]朱熹:《养生主说》,《晦庵集》卷六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7页。

[16]陈文蔚:《答徐子融师尧说》,《克斋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1册,第9页。

[17]《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十四,何晏注、邢昺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196页。

[18]详见韩愈:《与孟简尚书书》,《韩愈文集》,刘真伦等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88页。

[19]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19—332页。

[20]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6—64页。

[2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卷八,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22]文莹:《湘山野录·续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78页。

[23]石介:《送张绩李常序》,《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一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6页。

[24]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全集》卷六九,第998页。

[25]余靖:《曾太傅临川十二诗序》,《武溪集》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26页。

[26]苏轼:《书海南风土》,《苏轼文集》卷七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75页。

[27]《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卷三,赵歧注、孙奭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2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庄简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47页。

[29]《全宋诗》卷一九三二,第3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74页。

[30]《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四,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1页。

[31]李光:《与胡邦衡书》(其九),《庄简集》卷一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600页。

[32]钱锺书:《谈艺录》,第4页。

[33]钱锺书:《谈艺录》,第130页。

[34]据载,当宋孝宗问当世哪位诗人最像李白时,周必大举荐了陆游(见毛晋《剑南诗稿跋》,陆游《剑南诗稿》,汲古阁本)。从语源学的角度观之,这是后世称陆游为“小李白”的由来。

[35]毛泽东:《致陈毅》,《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8页。

[36]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圆结文集后序》,《樊南文集》卷七,第434页。

[37]李商隐:《上崔华州书》,《樊南文集》卷八,第441页。

[38]王安石:《明妃曲》,《全宋诗》卷五四〇,第10册,第6503页。

[39]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四回,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61页。

[40]白居易:《青冢》,《全唐诗》卷四二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88页。

[41]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全宋诗》卷二八九,第6册,第3656页。

[42]李白:《战城南》《行路难》其三,《全唐诗》卷十七、卷二五,第166、344页。

[43]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唐诗》卷二一六,第2266页。

[44]欧阳修:《镇阳读书》,《全宋诗》卷二八三,第6册,第3600页。

[45]苏轼:《荔支叹》,《苏轼诗集》卷三九,第2126—2127页。

[46]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全唐诗》卷五二一,第5954页。

[47]《杨万里集校笺》卷二二,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13页。

[48]杨万里:《上张子韶书》,《杨万里集校笺》卷六三,第2714页。

[49]杨万里:《秀溪书院记》,《杨万里集校笺》卷七六,第3152页。

[50]详见王昶:《舟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春融堂集》卷二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51]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页。

[52]详见笔者《杨万里“诚斋体”新解》一文,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53]何忠礼经过具体考察后指出:清代赵翼所谓“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属夸大之辞。其实,在宋代,除了少数高官外,广大官员尤其是官阶不高的官员的俸禄并不优渥,甚至存在“曾糊口之不及”“贫不自给”的现象,“以部分选人(包括县令、录事参军、判司簿尉)为例,他们仅有月俸12贯至15贯(其中1分现钱,2分折支),粟禄2石至4石,按规定虽还有2顷至6顷职田,但岁租收入多寡不均,有些地方则根本无职田可言”(《宋代官员的俸禄》,《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54]《黄庭坚诗集注》卷二,任渊、史容、史季温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0页。

[55]首句用《左传·僖公四年》楚成王传给齐桓公的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寄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事,“谢不能”用《汉书·项羽传》语;“持家”句用《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在“资书为诗”中,以经史中的事典与语典入诗,使律诗具有了古朴的意味。又五、六两句用拗律,“但有四立壁”连用五个仄声字,并不在下句补救,“治病”句也顺中带拗。用拗体写七律创自杜甫,黄庭坚学而用之,也是他以古拙救圆熟的诗法之一。

[56]杜甫:《醉时歌》,《全唐诗》卷二一六,第2257页。

[57]苏辙:《栾城三集》卷八,《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29页。

[58]蔡绦:《西清诗话》卷上,《宋诗话全编》第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1页。

[59]杜甫:《闷》,《全唐诗》卷二三一,第2539页。

[60]《全宋诗》卷一六二五,第28册,第18234页。

[61]《全宋诗》卷一〇四二,第18册,第11939页。

[62]《全宋诗》卷二〇一六,第36册,第22604页。

[63]《全宋诗》卷一六九八,第30册,第19151页。

[64]《全宋诗》卷一五一一,第26册,第17216页。

[65]《全宋诗》卷二五四九,第47册,第29555页。

[66]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8页。

[67]欧阳修:《答李大林学士书》,《欧阳修全集》卷七〇,第1016页。

[68]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体》,郭绍虞校释,第53页。

[69]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体》,郭绍虞校释,第59页。

[70]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体》,郭绍虞校释,第57页。

[71]邵雍:《击壤集》卷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1册,第3—4页。

[72]《宋诗钞·临川诗钞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4页。

[73]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宋诗话全编》第3册,第2698页。

[74]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宋诗话全编》第3册,第2688页。

[75]《全宋诗》卷五五四,第10册,第6603页。

[76]王安石:《与参政王禹玉书》其二,《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8页。

[77]《全宋诗》卷五六五,第10册,第6693页。

[78]《全宋诗》卷五六四,第10册,第6686页。

[79]据《释氏稽古录》卷四引《梅溪集》,禅宗的重要心印“拈花微笑”的出处,就是王安石在阅览《大梵王问佛决疑经》时找到的。又《续传灯录》卷一五,祖心禅师至金陵,王安石与之“剧谈终日”,并“施其第为宝坊,延师为开山第一祖”。

[80]王曾瑜:《简论王安石变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81]《全宋诗》卷五七一,第10册,第6742页。

[82]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体》,郭绍虞校释,第65页。

[83]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苏轼文集》卷四九,第1418页。

[84]叶燮:《原诗·内篇上》,霍松林校注,第9页。

[85]《苏轼诗集》卷七,第324—326页。王文诰注释其中“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二句云:“是时犯盐(法)者,例皆徒配,得罪者岁万七千人,公执笔流涕。”一般认为,苏轼的《钱塘集》二卷成为政敌炮制“乌台诗案”的罪证,纯粹是深文周内。实际上,该集所论新法之弊,多“刻抉入里”,故引起政敌的不满,据以立案勘治,这也是其诗的价值所在。

[86]《苏轼文集》卷六三,第1961页。

[87]苏轼:《道有升降政由俗革》,《苏轼文集》卷六,第173页。

[88]据王水照统计,自熙宁十年至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诗中共有九处用了“吾生如寄耳”句。“这九例作从壮(42)岁到老(66)岁,境遇有顺有逆,反复使用,只能说明他感受深刻,在他的其他诗词还有许多类似‘人生如寄’的语句。”(《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89]苏轼:《与程正辅七十一首》其五十五,《苏轼文集》卷五四,第1615页。

[90]苏轼:《江郊》,《苏轼诗集》卷三八,第2083页。

[91]《苏轼诗集》卷三,第97页。

[92]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苏轼诗集》卷六,第236页。

[93]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页。

[94]详见苏轼《到黄州谢表》《到惠州谢表》《到昌化军谢表》(《苏轼文集》卷二三,第654—655页;《苏轼文集》卷二四,第706—707页),尤其是《到昌化军谢表》,有“而孤臣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等饱含凄凉之语。

[95]《苏轼诗集》卷四一,第2243—2245页。

[96]苏轼:《食荔支》二首其二,《苏轼诗集》卷四〇,第2194页。

[97]苏轼:《别海南黎民表》,《苏轼诗集》卷四〇,第2363页。

[98]《苏轼诗集》卷四三,第2370页。

[99]《苏轼诗集》卷四〇引王注苏诗、《艇斋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03页。

[100]《黄庭坚诗集注》卷五,第191页。

[10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体》,郭绍虞校释,第65页。

[102]钱晓订:《庭帏杂录》卷下,袁衷等辑,《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1页。

[103]惠洪:《冷斋夜话》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3页。

[104]黄庭坚:《与彦修知府书》其二,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二二八五,第105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05]黄庭坚:《任运堂铭》,《全宋文》卷二三二九,第107册,第289页。

[106]黄庭坚:《谪居黔南》十首其五,《黄庭坚诗集注》卷一二,任渊、史容、史季温注,第444页。

[107]黄叔达:《戏答刘文学》,《全宋诗》卷一〇二八,第17册,第11747页。

[108]《黄庭坚诗集注》卷一三,任渊、史容、史季温注,第459—460页。

[109]《黄庭坚诗集注》卷一三,任渊、史容、史季温注,第459页。

[110]《黄庭坚诗集注》卷一一,任渊、史容、史季温注,第418页。

[111]《黄庭坚诗集注》卷一二,任渊、史容、史季温注,第423页。

[112]《黄庭坚诗集注》卷一六,任渊、史容、史季温注,第584页。

[113]《全唐诗》卷二二七,第2460页。

[114]全祖望:《宋元儒学案序录》,《宋元学案》卷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