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苏轼对杜甫的评价,受到北宋诗坛风气的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从自己独有的个性气质、生活道路、艺术趣味、美学眼光等多种角度出发来看待杜甫,因而他不在意时人论杜的“诗史”之称,也不太理会杜诗神圣的光环,而是看重杜诗在自己心中引起的共鸣,贬谪生涯中“一饭未尝忘君”的忠贞、不合时宜“窃比稷与契”的迂腐,“用拙存吾道”的幽居情怀,甚至会对杜甫进行善意调侃。他不仅把杜甫誉作“天下能事毕矣”的艺术高峰,同时也对“魏晋以来高风绝尘”的丧失感到遗憾。杜诗已化作苏轼生命中的一部分,以至于他在登临、游览、赏花、玩石、观月、饮酒、论书、评画都会想起化用杜甫的诗句。苏轼认为自己是杜甫的知音,而杜甫则是自己的代言人。他在题跋中常不由自主解释杜诗,而宋人也把他的言论看作权威,不断称引发挥。“伪苏注”的流行正是宋代注杜者借苏轼之权威来作注的一个曲折投影。
【注释】
[1]David Couzens Hoy,The Critical Cird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p.63.
[2]苏轼:《记子美八阵图诗》,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7525页。
[3]苏轼:《书子美屏迹诗》,《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第7530页。
[4]《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一〇,第11册,第988页。
[5]《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五二,第17册,第5685页。
[6]孟棨:《本事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7]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全集校注·词集校注》卷二,第9册,第515页。
[8]《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附录,第20册,第8903页。
[9]苏轼:《评子美诗》,《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第7534页。
[10]《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甲帙卷四,林继中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89页。
[11]苏轼:《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二四,第4册,第2677页。
[12]曾枣庄:《苏诗汇评》卷二四,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8页。
[13]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第7598页。
[14]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九,第19册,第7892—7893页。
[15]《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七〇,第19册,第7908—7909页。
[16]《张方平集》,郑涵点校,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17]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第1册,第545页。
[18]《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第7580页。
[19]苏轼:《评七言丽句》,《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八,第19册,第7665页。
[20]《苏诗汇评》卷六,第196页。
[21]苏轼:《双石》诗叙,《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三五,第6册,第3971页。
[22]《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四〇,第7册,第4751页。
[23]《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三九,第7册,第4610页。
[24]《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二〇,第4册,第2162页。
[25]《苏诗汇评》卷二十,第855页。
[26]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第141页。
[27]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间赠五首》其三,《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二二,第4册,第2419页。
[28]黄庭坚:《答洪驹父书》,《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一八,刘琳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页。
[29]文天祥:《〈集杜诗〉自序》,《文天祥全集》卷十六,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
[30]《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十六,第3册,第1680页。
[31]《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第7529页。
[32]《苏诗汇评》卷八,第271页。
[33]《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八,第2册,第738页。
[34]《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七,第19册,第7531页。
[35]《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己帙卷四,第13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