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戏人之诗是宋代交游之诗的一种特殊类型。诗人之间的戏谑以知己之情为内核、以对儒家之道的共同理解与遵守为基础,这已然奠定了戏语的限度、趣味与情感指向。“诗到相嘲雅见知”[56],晁说之的这句诗最好地说出了知己间以诗相戏所具有的交游意义。宋代的戏人之诗与诗歌的抒情传统看似背离,实则为重要的补充和丰富,体现了宋人寓诚敬于谐戏、寄深情于笑乐的交往方式。而其发掘日常诗意、融汇雅俗、追求智性表达等艺术特征则别具宋调,与时代文化背景相呼应,显现出宋诗区别于唐音的美学风格。

【注释】

[1]诸如韩经太《论宋诗谐趣》(《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一文,以谐趣为宋诗发展的整体趋势。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论及宋诗具有“因难见巧的智力竞技”等特征。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中华书局2008年版)注意到集会诗“谐谑性与竞技性”的特点。肖瑞峰、周斌《唐宋戏题诗论略》(《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则就唐宋戏题诗写作的整体面貌做了勾勒。

[2]据北京大学所开发的“全宋诗检索系统”统计,宋诗中题目含有“戏”字的“戏题诗”有3千余首。

[3]张剑、吕肖奂在《酬唱诗学的三重维度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在传统的“独吟诗学”之外,从文学、社会、文化三重维度构建独立的“酬唱诗学”之必要性。

[4]如缪钺曾言:“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在宋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缪钺:《论宋诗》,《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2页)

[5]对宋人交游文化的研究可参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等;对宋人交游之诗的研究则有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马东瑶《苏门酬唱与宋调的发展》(《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等。

[6]《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纽约,1934)第十二卷,第161—162页,转引自胡伊青加:《人·游戏者》,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译者序第9页。

[7]杜集中有《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戏赠友二首》等作。

[8]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文集校注》卷八,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21页。

[9]白居易诗集中多有如《戏赠李十三判官》《醉中戏赠郑使君》《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戏答皇甫监》等作。

[10]欧阳修:《礼部唱和诗序》,《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卷四十三,洪本健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7页。

[11]欧阳修自述“圣俞自天圣间与余为诗友,余尝赠以蟠桃诗,有韩孟之戏”,见《归田录》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页。

[12]旧题南宋王十朋编《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在“投赠”“简寄”“怀旧”“寻访”“酬答”“惠贶”“送别”等类别外列有专门的“戏赠”一目,录诗32首。与之类似地,南宋麻沙本黄庭坚集《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也将“戏谑”与“投赠”“简寄”“酬答”“饯送”“留别”“招邀”“访谒”并置,收诗36首。二书的分类实际是将“戏人”之诗作为交游之诗的一种亚型予以对待。

[13]周裕锴:《元祐诗风的趋同性及其文化意义》,《新宋学》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193页。

[14]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尤杨雅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9页。

[15]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九“杨诚斋”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20—421页。

[16]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17]李鹏飞:《唐人的“嘲谑”》,载《文史知识》2013年第1期。

[18]张剑、吕肖奂:《酬唱诗学的三重维度建构》。

[19]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载《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20]本文套用今人语言中“笑点”一词,用“戏点”的概念代指宋人以诗戏人的具体话题。

[21]朱光潜:《诗与谐隐》,《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22]刘敞:《圣俞坠马伤臂以其好言兵调之》,《全宋诗》卷四八二,第9册,第5841页。

[23]苏轼:《戏周正孺二首》,《苏轼诗集》卷二十八,第1474页。

[24]汪藻:《孙益远试归堕车败面已而荐书至作诗戏之以送其行》,《全宋诗》第25册,卷一四三〇,第16509页。

[25]相关诗作如晁补之《顺之将携室行而苦雨用前韵戏之》、梅尧臣《闻曼叔腹疾走笔为戏》、王洋《德茂晨起折花花叶中眼上横冲痛楚因诗戏之》、李正民《和叔来谒李守,值其在告,作诗戏之》、郑刚中《戏简文浩然诗成不往也》、刘攽《约谢师直出猎师直小疾不行作诗戏之》等。

[26]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第65页。

[27]如王禹偁《戏和寿州曾秘丞黄黄诗》、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李彭《仲豫买侍儿作小诗戏之》、孙觌《熊夫人遣介欲婿泽民小诗戏之》、姜特立《致政张教授晚而买妾有女戏赠》、赵公豫《陈元矩昭度纳姬戏赠》、林尚仁《戏友人买侍儿归》等作。

[28]如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黄庭坚《张仲谟许送河鲤未至戏督以诗》、文同《史少讷见许江豚未得以诗戏》、饶节《双池通老以笋见遗发之皆腐矣作颂戏之》、张扩《顾景蕃以诗乞西汉书于子公子公以奏议唐鉴遗之戏次其韵》等作。

[29]朱光潜:《诗与谐隐》,《诗论》,第30页。

[30]杨万里:《和尤延之见戏触藩之韵以寄之》,《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五,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81页。

[3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1页。

[32]《王直方诗话》,《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3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703—9705页。

[34]黄庭坚:《次韵戏答彦和》,《黄庭坚诗集注》外集卷一,任渊等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23页。

[35]黄庭坚:《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黄庭坚诗集注》内集卷四,第91页。

[36]参见笔者《诗学变革中的“游戏”姿态——黄庭坚的戏题诗写作及其诗学意义》一文,载《中国诗歌研究》第9辑。

[37]具体用典可以参看《山谷诗集注》中任渊的注释。见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任渊等注,第272页。

[38]王洋:《和方丞观棋诗兼戏戎琳二僧》,《全宋诗》第3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13页。

[39]李纲:《兴国璨老浴堂新成以伽佗见示戏成三绝句》,《李纲全集》卷二十八,王端明点校,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1页。

[40]张纲:《彦达乘小舟醉归堕水作此戏之》,《全宋诗》卷一五七五,第27册,第17903页。

[41]《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383页。

[42]梅尧臣:《嘲江翁还接篱》,《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九,第1095页。

[43]语出杨万里《寄题周子中监丞万象台》诗末句:“此诗解嘲仍索闹,举似先生应绝倒。”

[44]《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77页。

[45]苏轼:《次韵黄鲁直赤目》,《苏轼诗集》卷二十七,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57页。

[46]黄庭坚:《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黄庭坚诗集注》内集卷六,第139页。

[47]苏轼:《苏轼文集》卷七十,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17页。

[48]元祐二年监察御史赵挺之弹劾苏轼,奏语中有“苏轼专务引纳轻薄虚诞,有如市井俳优之人以在门下”等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七,第9915页。

[49]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研究》第三章第三节《文学中的苏门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黄庭坚:《书缯卷后》,《宋黄文节公全集》正集卷二十六,《黄庭坚全集》,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5页。

[51]黄庭坚:《次韵答王昚中》,《黄庭坚诗集注》内集卷十,第256页。

[52]黄庭坚:《寄晁元忠》,《黄庭坚诗集注》外集卷十二,第870页。

[53]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卷十一,第365页。

[54]罗大经:《鹤林玉露》,第339页。

[55]《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1107页。

[56]晁说之:《次韵江子我见戏长句》,《全宋诗》卷一二〇七,第21册,第137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