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驯化的诗境
第一至第五节我们已经用情结、人格面具、他者、智慧老人等来自荣格的术语,分析了陆游的梦。其中,情结属个体无意识,人格面具、他者、智慧老人等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水准怎么样呢?
那些以收复情结为主角的记梦诗,主题符合道德,不需要太多的审查与妆饰,能写得情绪饱满、意象鲜明、节奏铿锵、神采飞动,出了几首名作。
那些展现志士、“放翁”、诗人、书家等人格面具形象的诗,对理解作者有一定价值。不过,作者的小我对他人没有普适意义,这些诗不能在读者心中引起深切共鸣。
壮士、奇士这两种“他者”形象寄托了作者的两种精神指向,具有一定的原型意义。但陆游的他者形象记梦诗人物具体可感度较差,没有留下成功的作品。
在和智慧老人遭逢的梦中,作者的主观情志进一步弱化。陷入困境时不是采用自己惯性的思维,而是接受来自更深邃世界的启示,这就是智慧老人出现的契机。不过,即使做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梦,受偏理性化的诗学观的限制,陆游在记梦时也很难进入神采飞扬的境地。和其他诗人的相关诗作相比,陆游诗中的智慧老人不像原型,而更像模型,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
山程水驿的图景贯穿了陆游多数记梦之作。这类诗没有奇情壮彩,也没有窠臼模型,不少作品颇耐品读。感动人的,是游荡在其中若有若无,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些被志向抛在外面的闲情,平衡着人的整体大全,连同散落在各处的残山剩水一起,构形着一个小我之外大的存在,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可以说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空间,始终给诗人的灵感充电。
总的来看,陆游的记梦诗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情节合理,叙事有序,格律标准。这和唐代几首记梦名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梦李白二首》、李贺《梦天》形成鲜明对照。后几首诗放浪恣肆,恍惚迷离,飘忽灵动,善用象征,突出感觉和感受,是自由联想的创作。这种诗连通了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的空间,让潜意识在梦外流淌。相比而言,陆游显然不肯太纵容他的梦。他是要把不欺屋漏的慎独功夫贯彻到梦里,使“梦里明明周孔”的人。从前述对其记梦诗主题的分析来看,他“梦里明明周孔”的努力显然没有效果——梦依旧是潜意识的舞台。不过,梦醒之后,倔强的主观意识,也就是显意识不是在梦中,而是在梦外,在对梦偏理性的书写过程中取得了控制权。“梦里明明周孔”,转化为“诗里明明周孔”。
合而观之,陆游记梦诗,文学性较强的,只有记恢复之举和记游的几篇。梦是一件私密的事。记录自己的梦,除可供精神科学研究外,并不具备文学意义。文学意义的记梦,是要将梦上升到文化书写、心灵书写、艺术书写的高度,对自我和他人具有平衡偏颇、弥补残缺、整合人格、赋予价值的意义。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无论从弗洛伊德还是从荣格的意义上,野性而非理性,恍惚而非清晰的梦,更具精神启示作用和疗愈意义,张皇幽眇、支离破碎、奇情幻彩、晦涩荒诞,是典型的记梦诗风貌。这是“梦里明明周孔”的诗人不能理解,不能同意,也不能放任自己去追逐的吧!
回到钱锺书先生对陆游的评价。陆游太认真,太用力了。他本来想驯化梦境,梦境不受驯化,所以他驯化了诗境。在本来最自由狂野的表现领域,陆游以逻辑化、道德化、合理化的书写,呼应着时代的头巾气,恃一己之气力,失天地之大全,丢失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其记梦诗是有几分“令人生倦”。这也是宋诗的尴尬。好在,作为志士、学人的他用力把控着梦境,而作为诗人的他孜孜追逐着残梦。在那些冷韵幽香,流莺晓钟的清晨,“雨声欲与梦相入,春意不随人共衰”,这样一种空灵的意境,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把控稍纵即逝的情韵,逗露出“自性”的讯息,正是诗性之召唤。
【注释】
[1]本文所论记梦诗,是陆游记录其真实梦境的诗作。这些诗有些在诗题中标注出做梦的年、月、日,每首诗对梦境细节有细致的描述。它们描述陆游的梦境体验,而非托梦言志。
[2]周剑之:《论陆游记梦诗的叙事实践——兼论古代诗歌记梦传统的叙事特质》,载《文学遗产》2016年第5期,第38页。
[3]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2页。
[4]当前的陆游记梦诗研究不乏援用弗洛伊德、荣格理论之作。他们的结论,普遍说梦境是陆游被压抑的爱国欲望的满足。其实这样的论述不是站在潜意识,而是站在显意识立场,申言诗言志,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和本文要展开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分析不一样。
[5]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关群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69页。
[6]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卷四,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页。以下所引陆游诗歌皆据此书,不再一一出注。
[7]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21页。
[8]《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第183—184页。
[9]《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第176页。
[10]《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第172页。
[11]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12]《论语·述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