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余论
此外,欧阳修在科举期间的另一出色贡献就是创作了大量锁院诗。欧阳修云:
嘉祐二年,余与端明韩子华、翰长王禹玉、侍读范景仁、龙图梅公仪同知礼部贡举,辟梅圣俞为小试官。凡锁院五十日,六人者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禹玉,余为校理时,武成王庙所解进士也,至此新入翰林,与余同院,又同知贡举。故禹玉赠余云“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东堂。”余答云“昔时叨入武成宫,曾看挥毫气吐虹。梦寐闲思十年事,笑谈今此一尊同。喜君新赐黄金带,顾我宜为白发翁”也。天圣中,余举进士,国学、南省皆忝第一人荐名。其后,景仁相继亦然。故景仁赠余云“淡墨题名第一人,孤生何幸继前尘”也。圣俞自天圣中与余为诗友,余尝赠以《蟠桃诗》,有“韩、孟”之戏。故至此梅赠余云“犹喜共量天下士,亦胜东野亦胜韩。”而子华笔力豪赡,公仪文思温雅而敏捷,皆勍敌也,前此为南省试官者,多窘束条制,不少放怀。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形于风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b
六人之作,描写了科场考官、考生诸多生活情态,并于咏物诗多有探索。同时,此六人都已人到中年,诗风步入成熟阶段。他们利用锁院大量闲暇时间,精心打磨诗艺,对宋诗风貌的形成有独特贡献。以后锁院期间,考官多有唱和诗作,欧阳修等嘉祐二年开风气之先。关于欧阳修等嘉祐二年锁院创作之成绩,笔者已有专门论文讨论,此处不赘言。[65]
同时,嘉祐二年、嘉祐四年进士科考试录取了一大批人才,对北宋后期乃至宋以后之政治、文学、哲学、军事等诸多领域都产生深刻之影响。嘉祐二年录取的著名人物有:王韶、吕惠卿、朱光庭、林希、程颢、曾布、曾巩、蒋之奇、苏轼、苏辙等;嘉祐四年录取的著名人物有:胡宗俞、安焘、蔡确、刘挚、章惇等。嘉祐二年欧阳修省试权知贡举,嘉祐四年为殿试详定官,相比而言,嘉祐二年科场录取欧阳修发挥的作用更大,很明显,嘉祐二年录取的各方面人才也更多、更出色。
总结欧阳修在宋代科举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政治方面作为不多,文风转移和文学创作方面贡献最大。因此,将欧阳修定位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最符合历史事实。
【注释】
[1]《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380页。
[2]周必大:《跋欧阳文忠公诲学帖》,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五一三一,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册,第400页。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一《国学试策三道·第一道》,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30页。该问策云:“《诗》删风、雅,有一国四方之殊;《书》载典、谟,实二帝三王之道。君臣之制有别,小大之政不侔。然而,《关雎》王者之风,反系于周公之化;《秦誓》诸侯之事,乃附于训诰之余。究其闳纲,必有微旨。且巧言者丘明为耻,传《春秋》蒙诬艳之讥;惠人者子产用心,作丘赋被虿尾之谤。谓之诬艳,非巧言乎?目之虿尾,岂惠人也?夫子又何谓之同耻,叹其遗爱者哉?子大夫博识洽闻,强学待问,请谈大义,用释深疑。”
[4]《欧阳修全集》卷一〇四,第1590、1591页。以下所引言论,出此文者,不再重复标注。
[5]苏轼:《苏轼文集》卷二五《议学校贡举状》,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24页。
[6]《全宋文》卷一四九四,第69册,第30页。
[7]徐松等:《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一引《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72页。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65页。
[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五,第3761页。
[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八,第8859页。
[11]诸葛忆兵:《宋代科举闹场事件》,载《文史知识》2016年第7期。
[1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四〇《条制第二》,周勋初等校订,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7394页。
[13]《欧阳修全集》卷一一〇,第1672页。
[14]《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二,第1707页。
[15]《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一,第1677—1678页。
[16]《苏轼文集》卷二八《贡院札子四首》,第808—809页。
[17]《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一,第1679页。
[18]《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三,第1716页。
[1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第4467页。
[20]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第10378页。
[22]《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〇、三一,第4276—4277页。
[23]葛晓音:《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24]东英寿:《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25]祝尚书:《北宋“太学体”新论》,载《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6]朱刚:《“太学体”及其周边诸问题》,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27]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9页。
[28]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29]苏辙:《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三《欧阳文忠公神道碑》,陈宏天等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32页。
[30]《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欧阳发《先公事迹》,第2636、2637页。
[31]《宋史》卷五,第83页。
[3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七,第3564页。
[3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第3589页。
[34]司马光:《司马光集》卷三九《议学校贡举状》,李文泽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2页。
[35]诸葛忆兵:《宋代应策时文概论》,载《复旦学报》2016年第4期。
[36]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六:“调露二年(680)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79页)
[37]《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四一,第4311页。
[38]李清臣:《御试制策一道》,《全宋文》卷一七一〇,第78册,第312页。
[39]《欧阳修全集》卷一一〇《议学状》,第1673页。
[40]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李剑雄等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9页。
[41]《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第4263页。
[42]《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六、一七,第4269—4270页。
[43]杨杰:《故刘之道状元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四五,第75册,第266页。
[4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二,第11261页。
[45]《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第4291页。
[46]《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六、四之七,第4293、4294页。
[47]《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四,第4307页。
[48]佚名:《宋史全文》卷二六下,李之亮校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2页。
[49]《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一〇,第4317页。
[50]《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一六,第4320页。
[51]《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一七,第4321页。
[52]《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二六,第4342页。
[53]《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五〇,第4354页。
[54]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一《丁给事神道碑》,王蓉贵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1页。
[55]《宋史全文》卷三三,第2240页。
[56]此高考作文,一时成为网红,网络上刊载全文。录第一段,以窥一斑:“呱呱小儿,但饮牛湩,至于弱冠,不明犍状。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识豜豭。每啮毚臑,然竟不知其夋兔。方彼之时,窋诧之态,非闠闠之中所得见也。”
[57]孙何:《上真宗请申明太学议》,《宋朝诸臣奏议》卷七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页。
[58]金君卿:《仁宗朝言贡举便宜事奏状》,《全宋文》卷一八二四,第84册,第60页。
[59]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二九,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30页。
[60]司马光:《司马光集》卷三〇《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李文泽等校点,第725、728页。
[61]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二七,第619页。
[62]沈括:《梦溪笔谈》卷九,第78页。
[63]杨杰:《故刘之道状元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四五,第75册,第266页。
[64]《苏轼文集》卷九《拟进士对御试策》,第301页。
[65]诸葛忆兵:《论宋人锁院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