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刻《三苏先生文粹》
12世纪前半叶,金兵破汴,宋室南渡。北宋后期对元祐学术、三苏文集的数十年禁锢政策销于无形,官方的书籍、档案管理体系也在战乱中土崩瓦解,各种难见文献四散传播,给出版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丰富性。于是,南宋境内迅速形成了几大出版中心,被后世版本学者珍为拱璧的浙本、蜀本、建本,几乎一时登场,而流传至今或见于记载的,都有关于三苏的出版物。这使南宋初期在三苏文献出版上呈现出井喷一般的景观,到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朝廷追赠苏轼为太师时,已是“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2]的地步。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婺州刻本《三苏先生文粹》,就是当时所刊的善本之一。
从藏书印来看,此婺州刻本在进入上海图书馆之前,曾经三家收藏。“海源残阁”“宋存书室”“东郡宋存书室珍藏”“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杨承训印”“瀛海仙班”等印,说明它是山东聊城海源阁的旧藏;“幼平珍秘”“翼盦珍秘”二印,属于民国初负责为故宫博物院鉴定书画的朱文钧(1882—1937);而“王文进印”“晋卿珍藏”二印,则说明它曾属民国时在北京开设文禄堂书肆的王文进(1894—1960)。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载,1941年底,他正是在文禄堂看到此书:
《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宋苏洵、苏轼、苏辙撰。宋婺州吴宅桂堂刊本,版高五寸四分,半面阔三寸九分,是巾箱本。每半叶十四行,每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阑。版心下鱼尾下记字数及刊工姓名,有吴正、刘正、翁彬、何昌等。避宋讳至“慎”字止。字体俊整,镌工精湛。目后有牌子,文曰:首叶冠以御制苏文忠文集叙赞,十一行二十字。第一至十一卷老泉先生,十二至四十三卷东坡先生,四十四至七十卷颍滨先生。卷首钤有“忠孝”白文葫芦印,甚古。海源阁旧藏,有杨绍和及宋存书室诸印(辛巳十二月十三日文禄堂取阅)。[3]
傅氏的所有描述,与上图的藏本一一符合,可知其所见正是此本[4]。避宋讳止于“慎”字,则是宋孝宗时期所刻。“字体俊整,镌工精湛”八字,此本当之无愧。
除《三苏先生文粹》外,南宋的婺州刻本,现在可以知道的尚有多种,如《欧阳先生文粹》《老泉先生文粹》(十一卷,单行)和《曾南丰先生文粹》,以及《圣宋文选》《文章正宗》《精骑集》等文章选本。这些选本的主要销售对象,应该是场屋举子,故选文大致也努力服务于科举,对各种考试文类如“策”“论”等收罗得尽量齐全。此种编辑倾向,显示出与作家个人别集的较大差异。对于作家来说,早年的科举应试文章未必是得意之作,而且贡院答题上交之后,也未必保存文稿在手,所以编辑别集时,很少会全部收入。于是,上述场屋用书由于其在收罗应试文章方面的特殊努力,往往包含了作家的许多集外之文,成为其最重要的文献价值。《三苏先生文粹》也不例外,虽是“选本”性质,但其有关科举的文章篇目,则较多溢出苏洵《嘉祐集》、苏轼《东坡集》、苏辙《栾城集》之外。
下文即取“策”“论”二体稍作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