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周敦颐的诗精粹深密,有着黄庭坚《濂溪诗并序》所谓“光风霁月”之态,诗中呈现出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丰富了北宋诗歌创作的题材与内容,即除了在唐人抒写庙堂之忧、黎民之念及个人进退出处等外在事功外,又大量增加了表达诗人仰怀先贤、增进品德及在自然山水的描写中涵咏性情等内容,更参与了宋诗风格与特点,乃至缺点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宋诗发展走向,在宋代诗歌史上导夫先河,开启山林。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宋诗既是天水一朝诗歌的总称,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与审美范式的代称。从后一个层面说,具有宋调风味的诗在宋初约七十年尚未产生,此间活跃于诗坛的是三个以模拟唐诗为主的诗歌流派。其诗风颇近唐音而鲜有宋调。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云:“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亦云:“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真正具有宋调风味的诗歌创作,是仁宗时期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登上诗坛后才开始的。清代叶燮《原诗·外篇下》云:“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吴之振《宋诗钞序》也说:“宋初诗承唐余,至苏、梅、欧阳,变以大雅。”除此三人外,我们认为,与之同时而稍晚的周敦颐,包括邵雍、张载等一批理学家的诗歌创作,善于抒写理趣机锋,表达诗人内在心性,将儒家深奥的义理意蕴融于通俗平畅的表达中,这对后来宋代诗人,特别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诗人淡出忧国忧民的淑世精神与家国情怀,着重抒写个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说,谓“文辞,艺也;道德,实也”(《通书·文辞》),故其《题门扉》《静思篇》《题浩然阁》《题大颠壁》及《读英真君丹诀》等诗重义理而不注重文辞,惯于议论,率尔成章,无形中又为严羽《沧浪诗话》所谓宋人“以议论为诗,以说理为诗”的弊病开了个不好的头。
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认为,“十一世纪时周敦颐并不以哲学家著称”[24]。诚然,如上所述,在当时周敦颐的确还只是以一位诗人的面貌出现,他交游的人,称扬他的人,以诗人居多,而鲜有理学家。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周敦颐在北宋应该还只是一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又不乏寡淡或流于肤浅等艺术缺陷的诗人,他的“理学开山”的宗主地位是南宋后湖湘学派的开创人胡宏,特别是朱熹,还有《宋史》中的《周敦颐传》,一步步把他扶上去的。全面评价、充分肯定周敦颐的诗歌创作成就,还他北宋诗史一席之地,对我们厘清北宋诗歌发展走势,认识北宋诗歌创作特点,十分必要。
【注释】
[1]按周敦颐个别诗的著作权有争议,如《暮春即事》《读易象》二诗今仅见邓显鹤本,其他各本均不载。钱锺书先生所辑五首与周敦颐诗风不合,且没有提供更多书证。今以陈辑本为据进行论证。
[2]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2—33页。下同。
[3]按诗题清乾隆间董榕编辑进呈本《周子全书》、道光间邓显鹤据《道州濂溪志》原本编辑的《周子全书》均作《濂溪书堂》。
[4]《周敦颐集》卷三“遗事十六条”,第81页。
[5]《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册),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38页。下同。
[6]陈延杰:《宋诗之派别》,《小说月报》1927年第17卷号外第6期。
[7]《周敦颐集》,第81页。
[8]《周敦颐集》,第52页。
[9]参见董甲河:《入仕还是归隐——从生命的视域看周敦颐诗歌中的困境》,载《江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0]钱锺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82页。
[11]度正:《周敦颐年谱》,《周敦颐集》,第107页。
[12]《周敦颐集》,第106页。
[13]度正:《周敦颐年谱》,《周敦颐集》,第94页。
[14]《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二,《二程集》,第652页。
[15]《二程集》,第85页。
[16]《河南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第59页。
[1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9页。
[18]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三,杨绳其、周娴君校点,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120页。
[19]《河南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第60页。
[20]龚祖培:《周敦颐与“二程”的文学特点比较》,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21]按苏轼知杭州,周焘为两浙转运判官,两人同游天竺,周焘有《游天竺观激水》,苏轼有《次周焘韵并引》。
[22]苏轼:《苏诗补注》,查慎行补注,王友胜校点,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943页。
[23]诗、注均见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11—1413页。
[24]葛瑞汉:《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程德祥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