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人词话》,浙江图书馆藏书,凡七册,毛装。清稿本,红方格,左右双边,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每位词人均是另起页,不连抄,每册封面墨笔题曰“况蕙风撰宋人词话”。原书不分卷,每册前有词人目录,七册共著录词人一百八十家又附二家,虽然题云“宋人词话”,所载已涉元代作家,如郑禧、吴镇、袁士元、张可久、释明本、释梵琦,六家为元人。
《两宋词人小传》,上海图书馆藏书,凡九册,毛装。清稿本,红方格,左右双边,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每位词人均是另起页,不连抄。原书不分卷,每册有目录。原书未见所题书名,也未见编著者名姓。上图书签著录书名为“两宋词人小传残存稿”,每册前有词人目录,九册共著录词人一百七十七家,其中有重见者(如葛胜仲)和有目无文者(如江纬)各一,实为词人一百七十五家,其中张翥、陈思济二家为元人。
浙图藏《宋人词话》和上图藏《两宋词人小传》实属同一套书,理由如下:其一,两书的纸张格式、装订情状、抄写笔迹、编写体例等方面,均是相同的。其二,两书收录的词人不重复,《两宋词人小传》著录的江纬一人有目无文,而江纬却见载于《宋人词话》中。两书共存十六册,合计收录宋元词人三百五十七家,可知两书是出于相同批次的人员抄写编录而成的。
浙图所藏封面题作“况蕙风撰宋人词话”,知原稿为况周颐编写,而上图所藏检索卡著录为“朱庆云撰”,朱庆云或为誊录重编者之一,其人俟考。[1]
南京图书馆藏有《历代词人考略》,蓝格线,左右双边,单鱼尾,黑口。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每页左边框外侧印有“吴兴刘氏嘉业堂钞本”的字样,每卷卷端上题“历代词人考略”,下题“乌程刘承干翰怡辑录”。前有总目,据总目,是书凡五十七卷,现存前三十七卷,分装成十二册,另附有《删订历代词人考略条例》和《第二次删订条例》,均为散页。就现存书总目来看,全书五十七卷收唐、五代九十四家,两宋一千零十三家(含无名氏),共计一千一百又七家。现存书前三十七卷共收唐、五代、两宋词人凡六百三十三家,每卷收录多寡不一,多者三四十人,少者二三人,以十数至二十馀人居多。
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晚号蕙风,临桂(今广西桂林)人,清光绪举人,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历代词人考略》是在况氏编撰书稿的基础上重新删订而成的,现存书每位词人后均有按语,多数是据况氏原撰的,也有搀入删订者的一些东西,删订者是一人?抑或是数人?不能确知,就现存书字体来看,达五六种之多,知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嘉业老人八十自叙》云:
余自愧学殖荒落,然于朝章国故,为平时诵习所及。本生考之纂《皇朝续文献通考》也,每命余甄采故实,尝为《南唐书补注》,与吴絅斋侍读鉴合注《晋书》,此外则有《明史例案》,重编《宋会要》五百卷,补辑南宋宁宗后四朝以成完书,及《京师坊巷志考证》《希古楼金石萃编》《词人考略》诸书。[2]
《词人考略》即《历代词人考略》,刘承干认为此书为自己所编。赵尊岳在《惜阴堂汇刻明词记略》一文中称癸亥间况氏辑有《历代词人考鉴》[3],癸亥即民国十二年(1923)。况周颐自辛亥革命后避地上海,直至去世。时由刘氏岀资,况氏主笔,编撰此书。《删订历代词人考略条例》之五云:
原来书名未定,或作《历朝词林考鉴》,或作《历代词人考略》,因“词林”与“翰院”作混,且作词亦无取乎鉴戒,故用“考略”之名。
知《历代词人考鉴》完稿于民国癸亥,亦即民国十二年,而删订成书的时间也是随后不久的事。据《第二次删订条例》之十一云:
词人有专集者,此书必注明有某种刻本,俾读者易于探索,其例甚善。但彊村刻词中所有之词未全注出,盖蕙风辑此书时彊村词尚未刻全也,今为补注。又近年海宁赵氏万里又继朱氏辑刻词若干家,为蕙风所未见也,今亦为补注。
知况氏编辑此书时,《彊村丛书》尚未刻全,现存书卷二十二于“朱雍”条按语后补云:“《潜山诗馀》,有朱彊村刻本。”又天头批云:“编此书时,《彊村丛书》尚未刻全,故多遗漏,今为补之。”按:朱祖谋《彊村丛书》是陆续刻印成的,一般著录为民国十一年归安朱氏第三次校补印本,也有民国十三年、十四年刻的,则删订成书的时间当在民国十三年左右。
赵氏《惜阴堂汇刻明词记略》又云《历代词人考鉴》:“已至元季,将欲赓续,亦苦于明词之不多,则督余搜箧以应之。”据南图现存书,总目凡五十七卷,唐五代共六卷,其馀五十一卷均为两宋,其中卷五十二以前两宋词家大体依词人年代先后编排,卷五十二为遗民,卷五十三为释道,卷五十四至卷五十七依次为闺秀、妇女、妓女、女鬼等,止于宋,未及元明。而《宋人词话》及《两宋词人小传》所收已至元人,《宋人词话》所载不见于《历代词人考略》者有八十八家附二家,即:
韦骧、吕本中、吴益、沈会宗、朱淑真、琴操、唐琬、陆放翁妾、蒋兴祖女(以上为一册),徐逸、楼枎、楼盘、史巂之史卫卿、邬文伯、陆叡、曹良史、仇远、黄中(以上为一册),朱㫹孙、赵孟坚、章谦亨、唐珏、岳珂、杨舜举、牟巘、吴大有、钱选、叶阊、龚大明、吴仲方(以上为一册),戴复古妻、吴文英、杨缵、江纬、张枢(以上为一册),张炎、黄机、宋伯仁、薛梦桂、陈景沂、徐俨夫、王同祖、李彭老、李莱老、陈允平(以上为一册),马天骥、许棐、何梦桂、翁梦寅、胡汲古、范晞文、王沂孙、汪元量、徐霖、柴望、周容、薛泳、薛师石(以上为一册),董嗣杲、陈又新、赵汝迕、方君遇、赵希、韦居安、潘希白、陈恕可、张玉、莫仑、王易简、张幼谦闺秀罗惜惜、释净端、张淑芳、章丽真、袁正真、金德淑、哑女、陈策、贾云华、王玉贞、卫芳华、杨妹子、郑禧、吴镇、袁士元、张可久、刘元、释明本、释梵琦(以上为一册)。
《两宋词人小传》不见载于《历代词人考略》中的凡六十二家,即:
赵企、杨亿、曾纡、释仲殊、释惠洪、释仲皎、陈郁、曾宏正、赵彦端、尤袤、朱子(以上为一册),雷应春、危复之、徐经孙、徐冲渊、虞允文、卫宗武、梁栋、杨伯嵒、文天祥、葛长庚、陈从古(以上为一册),潘牥、李昴英、许将、黄师参、牟子才、周密、冯去非、邓剡、翁元龙、文及翁、壶、赵崇嶓(以上为一册),李霜涯、赵时奚、赵时行、胡仲弓、钱继卓、施枢、叶隆礼、萧泰来、徐元杰、方岳、谢枋得、阮秀实、余玠、郭居安、吴儆(以上为一册),汪梦斗、易祓妻、李曾伯、马光祖、刘辰翁、孙氏、王清惠、刘震孙、廖莹中、家铉翁、姚勉、张翥、陈思济
(以上为一册)。
两书合计词人凡一百五十家附二家,为南图藏本《历代词人考略》所不载。
据《历代词人考略》凡例,现存书与况周颐原稿是有差异的,现存书对况氏原稿至少进行过两次的删定,第一次删定《条例》云:
原来唐五代六卷,宋三十三卷,有二卷共一本者,今视其页数少者并之,共成三十七卷。(之十)
南图藏书存三十七卷,当是第一次删定的结果。知第一次删订时,所据书稿为未完成之书,第一次删定《条例》后附有两节批语,录如下:
此书原收之本数如下:唐五代,六本。宋,卅一本。三十三卷内有两卷一本者二册,馀每卷一册。又宋重复九本七至十四。
今交之本数如下:唐五代底稿卅七本,又删去底稿卅七本,又重复及补遗二本,同在一函。重复宋九本,删订清稿十二本。
知原稿共三十七本三十七卷,重见者九本(据注当为八本),经删订为清稿本成十二本,与现存书同。现存书稿前三十七卷就是第一次删订后的结果。至于后二十卷是否完稿,无从得知。由总目来看,虽然五十七卷目录俱全,但目录自三十八卷起,字体却与前不同。
《历代词人考略》卷三十八至卷五十七有目无文,凡四百五十一家又附十二家,《宋人词话》及《两宋词人小传》两书中为《历代词人考略》所不载的一百五十家附二家中,有三十二家并不见载于《历代词人考略》之有目无文这部分的人名目录中,其中《宋人词话》有十九家,列于下:
韦骧、吕本中、吴益、沈会宗、仇远、吴仲方、江纬、胡汲古、范晞文、王沂孙、陈恕可、张玉、郑禧、吴镇、袁士元、张可久、刘元、释明本、释梵琦。
《两宋词人小传》有十三家,列于下:
赵企、杨亿、曾纡、赵彦端、尤袤、朱子、徐冲渊、虞允文、许将、吴儆、汪梦斗、张翥、陈思济。
除去郑禧、吴镇、袁士元、张可久、释明本、释梵琦和张翥、陈思济八家为元人外,其他二十四家为两宋词人。
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历代词人考略》的两次删改,应该不是以《宋人词话》和《两宋词人小传》这一套清稿本为据的,第一次删定《条例》云:
原稿宋尚未完,既曰“历代”,必须完全,王忠悫公尝欲作《词录》,谓可至元而止,因词迄明而衰也,今可从之。(之十四)
知南图所据原稿是不全的,即使含存目所载,也仅止于宋,未及元明。然据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记略》一文云《历代词人考鉴》“已至元季”,知况氏编撰的是至元季,这从清稿本《宋人词话》及《两宋词人小传》所载可以得到印证。
据《第二次删订条例》,第二次删订主要集中在对原稿词人时代次第的重新调整排列、词人的类别归属、作品混误的更改等。其一云:
此次续来之二十卷,与前十二本接续,宋代已全。但此二十卷词人时代次序混乱,合前十二本观之,须重新排列。今另订目录,接抄前目之后,十二本目中亦加删补,前次宋代已全,故不能合全局而改订也。
第二次删订后,成书二十卷,亦即卷三十八至卷五十七,此二十卷今不见,唐圭璋《历代词学研究述略》云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稿本[4],不知是指况氏原稿,还是后二十卷的清稿,至少《宋人词话》及《两宋词人小传》是不属于这二十卷中之物的。知况氏原稿编成后,刘承干组织誊录编写时,清稿本可能不止有一套,否则,如王沂孙、陈恕可等词人,南图藏本不当遗漏,这些人并非无名之辈。
据南图藏本,两次删订的字体是不同的,删订者是否为同一人也未可知。与此同时,第二次删订者对前三十卷作了少许的批校删改,这些改动主要是因词人年代等的更改与移动,具体做法多是对稿纸的挖剪粘连,也有增补,如陈克,第一次删订本在卷十九,共九行,至第二次删订时,挖剪移改至卷二十五,粘连并延长,共二十五行。又如卷二十三,在第十三和第十四页间插补了七页纸,据《梅苑》录岀王望之等十五人补在吕滨老后、黄大舆前,插页未标页码,字体与前后不同。
核以后人的引录和现存书所载,偶有字词不同者,其中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引录较多,有文字岀入的不在一二条,所据或因存有原稿和多种清稿的差别而然,但诸家所引录的,并未超岀《历代词人考略》前三十七卷之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