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总目录
附录: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总目录
诗歌研究
卞东波:文本阐释与文本旅行:黄庭坚《演雅》的日本古注本及《演雅》在朝鲜汉文学中的流传
陈才智:在形神与身心之间——苏轼之于陶渊明、白居易
陈 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可能萌蘖——梁昆《宋诗派别论》的学术史意义
陈丽丽:论宋代诗歌总集编纂中的地域意识
陈珀如:王安石半山时期的空间书写
慈 波:遗民之外:诗歌史上的月泉吟社
段莉萍、张龙高:论西昆体对北宋省题诗的影响
巩本栋:“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东坡乌台诗案”新论
顾友泽:吕本中诗歌甄别
管 琴:黄庭坚七古声调考
郭艳华:心学思想与杨万里“性灵”观的双重维度及其文学呈现
侯雅文:宋代尚“奇”诗观的逆流:论刘辰翁以“奇”评诗
蒋 寅: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
李朝军:论宋代的疾疫诗
连国义:二苏“夜雨对床”考述
梁海燕:曹勋《松隐文集》“古乐府”研究
刘锋焘:彬县大佛寺石刻宋京诗二首考释
刘京臣:洗儿、洗禄与洗冤——以宋以降诗歌为中心
刘 蔚: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创变
骆晓倩:身份与自称:苏轼诗歌的自我建构
吕肖奂:南宋中后期游士之间诗歌唱和的自身阶层定位与身份认同
马东瑶:论宋代的日记体诗——以陆游为考察中心
马强才:抉隐政见:“宋诗宋注”的一种重要阐释模式
莫砺锋:张耒诗歌三问
内山精也: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
庞明启:诗、道、乐三位一体的邵雍诗学
邱美琼: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梅尧臣诗歌的研究
沈松勤:简论“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
宋皓琨:宋初“晚唐体”能与白体、西昆体并列吗?——以民国时期的文学史写作为参照
汤江浩:“四灵”名序诸说考辨
王德明:论僧景淳的诗法研究
王开春:科举对南宋诗坛的影响——以诗人“身份自觉”意识为中心的考察
王利民:关学视域中的张载诗歌
王伟勇:宋元两代咏兰诗及其相关问题考述
王友胜: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
伍晓蔓:陆游记梦诗解析
萧庆伟:论丘葵诗歌创作的“唐音”和“宋调”
肖瑞峰:苏轼诗中的西湖镜像
谢海林:曾国藩“自仆宗涪公,时流颇忻向”说新勘
辛晓娟:汪元量的歌体创作
熊海英:晚宋诗人萧立之的家世生平与仕履考论
徐 涛:欧阳修、梅尧臣“诗骚观”比较论
杨理论:日本江户时代的诗学递变与杨万里接受
姚 华:诗到相嘲雅见知:论宋代交游文化语境中的“戏人之诗”
张春晓:晚宋送谒诗的书写对象及其书写情境
张福清:《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补正
张海鸥:偈文体源流和形态
张海沙:论空灵境界之诗学特征
张明华:嘉祐年间使用古人诗文佳句分韵创作考论
张蜀蕙:川洋记忆与日常光景——论宋人盆池诗
张再林:从北宋文人集会看“欧门”的形成
郑永晓:《佩文韵府》与康熙后期唐宋诗之争
曾维刚:百年来宋诗中兴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周裕锴: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
词学研究
曹辛华:吴潜和姜尧章《暗香》《疏影》词序问题辨——南宋两姜尧章问题蠡测
邓子勉:《宋人词话》与《两宋词人小传》——兼论与《历代词人考略》的关联
范松义:论南渡词人词中自我形象的嬗变——以朱敦儒为个案
符继成:词学批评中的唐宋之辨述略
高 峰:论仲殊的传奇人生与独特词风
顾宝林:清代晏欧三家词影响与传承研究
郭文仪:清中叶后东坡词风的复振——兼论词论统序中苏、辛二家的消长
胡元翎:陈铎对周邦彦词接受的独特性
黄贤忠:论宋人的乐府文体观及其对词体认知的影响——以诗话词话中的称谓为例
李飞跃:诗曲交侵下的词体重构
路成文:论宋代咏物词兴盛的原因
陶友珍、钱锡生:从追和词看唐宋词在清代前中期的传播和接受
尚 艳:周密词作探析
施议对:本色当行话宋词
宋学达:论宋人的词本事考证与词学的生成
孙虹、胡慧聪:张炎吴兴及常州词新考
孙克强:试论况周颐唐宋词赏析的词学意义
田玉琪:《北宋词谱》凡例与例谱
王兆鹏、肖鹏:辛弃疾平定茶商赖文政事件的真相——兼析《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的寓意
叶 晔:第三条道路:词乐式微与格律词的日用之道
郁玉英:清凉世界中的愤懑情怀——试析宋南渡渔隐词的矛盾性特征及其启示
岳 珍:《碧鸡漫志》的词统思想
张含若:试论宋词中性别化的屏风意象及其艺术功能
赵维江:苏轼岭海词考论
朱惠国、石佳彦:论《山谷词》的用调特色
文章研究
董岑仕:论宋代谱录著述的历史变迁
方笑一:论宋代殿试策文的文本形式
侯体健:复调的戏谑:《文房四友除授集》的形式创造与文学史意义
胡传志:论陆游《入蜀记》引据诗文的价值
李萌昀:历史叙述与个人心曲——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表微
林 岩:北宋科举、党争与古文运动——以庆历六年张方平的科举奏章为中心
刘 培: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
裴云龙:古文传统与理学思想的涵容——曾巩散文经典化历程及学理意义考论(1127—1279年)
谭新红:《十咏图》陈振孙跋考略
汪 超:士人流动与资本流转——论北宋士人贽文的现实际遇与文学影响
王晓骊:宋代题名与题名记
王秀云:论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的多元表现及影响
王 莹:李清照自传三重女性视角下的三维悼亡
谢佩芬:简刚巧构——周必大碑志特色析论
徐 波:论契嵩“以文护法”的文学意义
张 鸣:文学与图像: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原作意蕴的视觉诠释
周剑之:节奏的新变:宋代骈文独特风貌的语言学阐释
朱 刚:关于婺刻《三苏先生文粹》所载策论
朱迎平:读《渭南文集》序记文札记
综合研究
陈燕妮:宋代“印象派”的城市书写
成明明:南宋馆阁文人的休闲活动研究
程宇静:论欧阳修遗迹的繁盛状况与文化意义
洪本健:宋人笔记补史之功能与杰出士人魅力之彰显
黄 海:从陈与义诗词看其文学思想
李建军:宋人“稗说”观的体性之辨与学术价值
李 强:《老学庵笔记》研究三题
李 桃:中唐士人从文儒到通儒的身份转变——唐宋转型的开启
刘成国:王安石、王安国兄弟生卒年新证
罗 宁:伪注与伪典:《锦带补注》考论
马茂军:中原文献派研究
宁 雯: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与文学书写
钱建状:宋代词科与士人的文学交游
任 群:南宋王炎文集编刻流传考
邵大为:文学景观的替代与补偿——以宋代黄鹤楼与鄂州南楼关系为例
王 昊:“近世文学”宋金文学通观论
王基伦:陈师道《后山诗话》的文体观探究
文师华:性情平和艺境超逸——从苏轼诗文中看文同的性情品德和文艺成就
谢 琰:“道喻”的日常化趣味及思想史意义——《二程遗书》的一种文学解读
谢玉玲:范成大行旅书写探论
许浩然:理学门第与词臣世家——南宋胡、洪二族的比较研究
衣若芬:原田悟朗口述苏轼《寒食帖》东售日本之疑谬——文图学视角的理解
张 剑:孔平仲与新旧党之关系
张文利:魏了翁《毛诗要义》综说
张 毅:朱子的“格物游艺”之学与“中和”之美
赵蕊蕊:中国文学批评中的“美人之喻”
赵晓岚:辛弃疾政治思想的墨家渊源
曾祥波:宋代经筵“坐立”之争及其回应之道
诸葛忆兵:欧阳修在科举变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