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引 言

文学与绘画本是表现媒介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中国古代艺术传统中,“诗画本一律”(苏轼)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在古人的艺术实践中,文学和绘画艺术,可以互相转化,互为补充,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大量的题画诗以文学手段表现绘画内容,而绘画则更是经常以文学作品作为题材来源,如各种诗意画及《九歌图》《豳风图》《洛神赋图》《唐诗画谱》《诗余画谱》等画卷与画册,都是画家利用绘画形式再现诗词意境的作品。戏曲、小说的绣像插图,也是将文学描写的故事内容转换成了图像形式。

以文学手段题咏绘画内容的题画诗,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相比之下,取材于文学作品的绘画,更多是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受到关注,而立足于文学立场、着眼于绘画图像如何再现文学文本内容、图像审美如何再现文学审美等研究角度,则似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古代历史上文学文本转换为绘画文本的现象,还值得从文学研究的立场出发作深入的探讨。

从文学研究的立场出发,有以下问题值得考虑。首先,绘画图像如何再现文字文本的内容,画家如何处理绘画的直观性与文学的非直观想象性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两种艺术媒介之间的转换;其次,画家如何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重塑情节、细节与形象,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的精神和审美内涵;再次,画家以绘画作品表现文学文本内容,如何处理再现文学作品内容和表现自己精神情趣和艺术个性的关系;复次,绘画图像再现文字文本的虚构性想象,能够为后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哪些启发;最后,绘画对文学作品意境的再现,关涉到画家如何解读文学文本的问题,从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和批评的立场看,历代画家群体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接受和评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总结和讨论。

本文以《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原作的诠释和再现为例,谈谈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后赤壁赋图》是北宋画家乔仲常的名作,是一幅有山水、有人物的巨幅长卷,构图完整,规模宏大。2012年,上海博物馆馆庆60周年,举办“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为展品之一。展览开展前,笔者应策展方邀请,撰写了《谈谈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后赤壁赋〉原作意蕴的视觉再现》一文,刊载于上博为配合展览而编辑出版之《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一书[1]。当时尚未看到《后赤壁赋图》的原件,只根据电子版图像写成,且因目疾手术影响、交稿时间匆促等原因,对画卷的阅读理解比较粗略,对画家揭示苏轼原作主题的匠心,也未能仔细体会,文章也未能仔细斟酌,留下不少遗憾。该文发表后,因有幸在上博的这次展览上仔细观赏了画卷原件,对画家的匠心也有了新的理解,且因在友人帮助下查到了苏轼手书《后赤壁赋》碑帖,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根据,故一直想另撰一文,弥补前文的疏漏和遗憾。今趁此机会聊将谫陋心得,重新整理,再陈鄙见,以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