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宋元诗的负面特征——“伧”

四 揭示宋元诗的负面特征——“伧”

我们知道,相对清奇雅正的唐诗美学主流,日益走向日常化、生活化、口语化的宋诗仿佛天生带有粗鄙的原罪。自从钱谦益倡导宋元诗风,就不断招致诗坛的抵斥。时人断言:“诗必袭唐,非也。然离唐必伧。”[41]伧也就是粗野,在内容上意味着与文雅相对的鄙俗,在风格上意味着与细腻相对的粗糙。事实表明,学宋元诗的确难免流于伧即鄙俗粗糙的结果。但问题是,谁也无法否认,这些“伧”的苗头都是在杜诗中萌生的,翁方纲也注意到杜诗以绍古之绪“杂入随常酧酢布置中”,首开日常应酬之风的趣向,但出于尊杜的价值观,纵然注意到杜诗这种世俗色彩,也没影响他对杜甫这部分诗作的评价,反而是宋元诗人一再被他目为“伧”[42]。从苏舜钦“尚不免于孱气伧气”[43],到元代玉山唱和中杨维桢原唱与诸公和作“纵集妍丽,皆不免伧俗气耳”[44],“伧”仿佛是一个时期诗歌的通病:

张耒:气骨在少游之上,而不称着色,一着浓绚,则反带伧气,故知苏诗之体大也。[45]

唐庚:其诗有“满引一杯齐物论”之句,然新而带伧气矣。[46]

陈与义:盖同一未得杜神,而后山尚有朴气,简斋则不免有伧气矣。[47]

周必大:未能免于伧俚,已入杨诚斋法门矣。[48]

范成大:《巫山图》一篇,辨后世媟语之诬,而语不工。且云“玉色赪颜元不嫁”,此更伧父面目矣。[49]

杨万里:(咏秦桧诗)篇末用杜语,亦带伧父气。[50]

杨万里:(进退格寄张功甫姜尧章)叫嚣伧俚之声,令人掩耳不欲闻。[51]

陈唐卿:亦有打浑处,然伧俚矣。打浑最要精雅。[52]

王彧:《和二宋落花诗》,颇伧劣。[53]

刘因:纯是遗山架局,而不及遗山之雅正,似觉加意酣放,而转有伧气处。[54]

伧既然意味着内容的鄙俗、风格的粗糙,那么翁方纲目为粗的评价,也等于是伧的另一种说法。如《石洲诗话》卷四云:

清江三孔,盖皆学内充而才外肆者,然不能化其粗。正恐学为此种,其弊必流于真率一路也。言诗于宋,可不择诸![55]

清江三孔博学多才,自然不会有鄙俗之气,所不能消除的粗只能是肌理之粗,联系《诗话》同卷所举王令“肌理亦粗”、唐庚“肌理粗疏”、周密“肌理颇粗”之类的批评[56],可信他所感觉到的宋元诗之“伧”很大程度是和肌理之粗相联系的。这其实是宋元诗的通病,而且很大程度上与学杜不当有关,清初冯班即已断言:“今人学杜甫者,只欠细润。”[57]到乾隆间纪晓岚评《瀛奎律髓》中宋诗,更不离粗、野、鄙、俚、滑、俗等字,就是苏、黄两家也未能幸免,质言之仍不出一个“伧”字。翁方纲出于为尊者讳,矛头避开了两人——既然要树他们为典范,又岂能不维护典范的尊严?但对宋元诗整体的评价却不容宽假,因为这同时意味着师法的界限。不划清这一界限,随意学宋元诗的粗率之风,最后必将流于伧的结局。翁方纲上文用“真率一路”指伧,或许矛头指向主率意言情的袁枚性灵派。众所周知,袁枚性灵说的直接源头是南宋杨万里,《随园诗话》开篇第二则就举杨万里的说法,表示深爱其言:“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58]而上举两则诗话表明,杨万里在翁方纲眼中恰恰是不脱伧父俚气的作者。这样看来,他提醒学宋诗者留意宋元诗之粗,实际上也就是要将南宋、元诗排除在诗史传统的视野之外,以免学者沾染其“伧”气,重蹈宋元诗的流弊。

翁方纲论诗惯于在诗歌史的大背景下把握具体诗人、具体作品的得失和意义,这是他诗歌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凭藉博学和透彻的历史眼光,他论宋诗也不乏精彩见解,但从诗学史的意义来说,还是这三点最为重要:(一)巩固了苏东坡的宋诗宗师地位。苏东坡在诗歌史上虽拥有远比黄庭坚更具有说服力的大家地位,但除了骋才使气和熔铸雅俗这两种让人佩服却未必欣赏的能力外,似乎也没有更多强硬的优点。继王渔洋发掘苏东坡七古声律的典范性之后,翁方纲更由正面实作沟通了苏诗与杜甫的关系,就使得苏东坡作为大家的内涵有很大充实。(二)提升了黄庭坚诗歌的典范性。通过逆笔之说,实现了黄庭坚与杜甫的沟通,从而使黄庭坚顺理成章地与杜甫、韩愈并列为清代后期诗坛的不祧之宗,同时也扩大了宋诗在嘉道以后诗风中所占的份额。(三)以“伧”的评价限制了南宋、元诗的典范值,甚至将其排除在典范序列之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袁枚性灵诗学对杨万里的推崇,使宋诗传统的影响源仅限于北宋,并以杜、韩、苏、黄、元的典范谱系对嘉、道以后诗歌以杜、韩、黄为宗主的师法路径有所启迪。当然,我还没看到这些见解在嘉、道以降的诗论中被祖述和称引,但能感觉到它们溶解在当时的诗学主流中。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宋诗的普及,与桐城派的文法观念融汇交织在一起,随着桐城派文学教育的强大影响普及和渗透到诗学中去的。将翁方纲的逆笔说与方东树的顿挫说联系起来看,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消息潜通之处。

【注释】

[1]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2]有关翁方纲的宋诗批评,可参见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8页;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108页;张高评:《翁方纲〈石洲诗话〉论宋诗宋调——以苏轼、黄庭坚诗为核心》,载《文与哲》第22期,第403—440页;张然《说“伧”气——从一个角度谈翁方纲的诗论与创作》,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唐芸芸:《逆笔:翁方纲论黄庭坚学杜》,载《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吴中胜:《翁方纲与近代宋诗派:以陈衍为中心的讨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27页。

[4]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68页。

[5]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27页。

[6]翁方纲:《苏斋笔记》卷九,《复初斋文稿》,《清代稿本百种汇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8657页。

[7]翁方纲:《苏斋笔记》卷九,第8658页。

[8]翁方纲:《苏斋笔记》卷十,第8687页。

[9]翁方纲:《苏斋笔记》卷十,第8690页。

[10]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29页。

[11]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82册,第117页。

[12]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375页。

[1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07页。

[14]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8页。

[15]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自后山、简斋抗怀师杜,所以未造其域者,气力不均耳。降至范石湖、杨诚斋,而平熟之迳,同辈一律,操牛耳者,则放翁也。平熟则气力易均,故万篇酣肆,迥非后山、简斋可望。而又平生心力,全注国是,不觉暗以杜公之心为心,于是乎言中有物,又迥出诚斋、石湖上矣。然在放翁,则自作放翁之诗,初非希杜作前身者,此岂后之空同、沧溟辈但取杜貌者,所可同日而语!”《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9页。

[16]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373页。

[17]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08页。

[18]这个问题我曾在《家数·名家·大家——有关古代诗歌品第的一个考察》(《东华汉学》15辑,2012年6月)一文中略有阐述,可参看。

[19]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26页。

[20]有关翁方纲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可参见邱美琼:《由求同到证异:翁方纲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七十三节“翁方纲肌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92页。

[22]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下,乾隆四十二年张氏涉园观乐堂刊本。

[23]查嗣瑮:《送同年陈秋田之官长宁三首》其二,《查浦诗钞》卷十,乾隆刊本。

[24]翁方纲:《苏斋笔记》卷十,第8693页。

[25]曹鍴辑:《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俞国林:《吕留良全集》第2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97页。

[26]潘中华、杨年丰:《〈钱载批点翁方纲诗〉整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6辑,第276页。

[27]潘中华、杨年丰:《〈钱载批点翁方纲诗〉整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6辑,第277页。

[28]潘中华、杨年丰:《〈钱载批点翁方纲诗〉整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6辑,第282页。

[29]翁方纲:《七言诗歌行钞》卷十,苏斋丛书本。

[30]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第105页。

[31]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108页;唐芸芸:《逆笔:翁方纲论黄庭坚学杜》,载《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

[32]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7—708页。

[33]翁方纲:《同学一首送别吴谷人》,《复初斋文集》卷十五,第158页。

[34]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页。

[35]姚莹:《识小录》卷五,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43—144页。

[36]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8—1029页。

[37]边连宝:《病余长语》卷七,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256页。

[38]《岭海楼黄氏家集》卷首,广州富文斋刊本。

[39]这一点陈伟文已指出,见《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第104—105页。关于翁方纲对苏、黄的具体评价,可参见张高评:《翁方纲〈石洲诗话〉论宋诗宋调——以苏轼、黄庭坚诗为核心》,载《文与哲》第22期,第403—440页。

[40]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41]孙廷铨:《梁苍岩蕉林近稿序》,《沚亭文集》卷下,康熙刊本。

[42]有关翁方纲诗论中的“伧”,张然《说“伧”气——从一个角度谈翁方纲的诗论与创作》(《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一文曾有专门讨论,可参阅。

[4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03页。

[44]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72页。

[45]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22页。

[46]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1页。

[47]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2页。

[48]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4页。

[49]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5页。

[50]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6页。

[51]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37页。

[52]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40页。

[5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45页。

[54]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48页。

[55]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21页。

[56]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443页。

[57]冯班评方回评张祜《金山寺》,《瀛奎律髓》卷一,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58]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