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平叛后的仕途转折与心态变化
辛弃疾因平定赖文政之乱有功而被旌赏,除秘阁修撰(从六品)。升官晋级,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辛弃疾在平叛中表现出的非凡谋略,得到孝宗皇帝的高度认可。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南归时生擒叛徒张安国的壮举,已得到孝宗的赏识,洪迈就说过“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42]。所谓“简深知”,即得到皇帝的赏识信任。这次成功平叛,更加深了孝宗皇帝对辛弃疾的良好印象。辛弃疾的加官晋级,是由孝宗皇帝亲自提议的。《宋会要辑稿》载:
(淳熙二年闰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皇甫倜虽有节制指挥,未及入境,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自余立功人,可次第推赏。”[43]
(同月)二十八日,宰执进呈:“昨茶寇自湖北入湖南、江西,侵犯广东,已措置剿除,理宜黜陟。”上曰:“辛弃疾捕寇有方,虽不无过当,然可谓有劳,宜优加旌赏。”……于是诏江西提刑辛弃疾除秘阁修撰。[44]
孝宗充分肯定辛弃疾“捕寇有方”,表明他对辛弃疾平叛过程和才干谋略有充分了解。这为辛弃疾后来的仕途晋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平叛之前,辛弃疾一直沉沦下僚,不是做州府的通判,就是做普通知州,虽两度在朝廷任职,也只是司农寺主簿、仓部郎官而已。平叛之后,辛弃疾的仕途出现转机。淳熙三年(1176),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就差知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随后迁知隆兴府兼江西路安抚使、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做到了执掌一方的帅臣。平叛两年后,辛弃疾就升迁至安抚使,不能不说是平叛之功的后续效应。
平叛之后,辛弃疾因功受赏,更激发起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他当时写有《菩萨蛮》词表露心迹:
功名饱听儿童说。看公两眼明如月。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
玉阶方寸地。好趁风云会。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
词写剿灭茶商叛乱后,赣州城内城外,人们都在传说着他的剿匪故事。他开始幻想着“好趁风云会”,做张良那样的帝王师,挥师北伐,一统河山,勒石燕然,建不世之功,官封万户侯。
出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是后来之事。可淳熙三年,他在赣州期盼中等来的官职,并不是他期待的回朝执掌兵权,也不是在地方上做帅臣,而是到湖北襄阳任京西转运判官,依旧是无法施展军事谋略和政治抱负的文职官员,这让辛弃疾相当失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满心的期待变成了深深的失落。淳熙三年秋天,他离开赣州北上去襄阳任职,途经造口时[45],怀着落寞失望的心情,写下了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