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东亚汉文化圈的文本旅行:黄庭坚《演雅》在东亚汉文学中的拟效与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二 拟效:东亚汉文学中的《演雅》仿作

三 新变:文本旅行中的诗体创新

四 结语

遗民之外:诗歌史上的月泉吟社

一 易代之变下的吟社诗人

二 “杂兴”与诗学追求

三 后吟社时代的元初诗坛

“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东坡乌台诗案”新论

一 “吾穷本坐诗”:“东坡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

二 “坐观不救亦何心”:《乌台诗案》所反映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三 “不可与合,又不可以容”:《乌台诗案》所反映的苏轼心态

四 “人间便觉无清气”:“乌台诗案”的政治影响和文学接受

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

一 重塑以杜为宗的观念

二 正面实作:沟通杜甫与苏东坡

三 逆笔:沟通杜甫与黄庭坚

四 揭示宋元诗的负面特征——“伧”

二苏“夜雨对床”考述

一 “雪”缘何变为“雨”——对韦诗异文的推测

二 对床与手足情深的勾连

三 听雨与兄弟情谊的绾和以及以听雨名轩斋的命意

四 风雨对床图:兄弟亲情的主题绘画

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创变

论宋代的日记体诗

一 记录意识与时间意识

二 诗题与内容的张力

三 时间观照下的日常化书写

结 语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

一 序言

二 “诗人”的新语相

三 宋末元初诗坛究竟发生了什么?──士大夫发生的变化

四 新“诗人”──江湖诗人的崛起

五 元初的发展

六 结语:作为职业的诗人

简论“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为己之学”:“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之一

三 理性自觉:“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之二

四 以理驭情:“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之三

五 结语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

驯化的诗境:陆游记梦诗解析

一 情结:洗得平生习气无

二 面具:未必无人粗见知

三 他者:夜梦有客短褐袍

四 老人:空记说法声如钟

五 空间:清梦不知身万里

六 观点:梦亦斋庄始见功

七 评价:驯化的诗境

苏轼诗中的西湖镜像

一 文化性格:苏轼摄录西湖镜像的独特视角

二 淑世情怀:苏轼注入西湖镜像的民生之忧

三 身世投影:西湖镜像在苏轼诗中的阶段性嬗变

四 艺术功力:苏轼摄录西湖镜像的卓绝技巧

诗到相嘲雅见知:论宋代交游文化语境中的“戏人之诗”

一 宋代“戏人之诗”的发达

二 宋代“戏人之诗”的文化背景

三 “戏点”的选择:道德秩序内的日常意外

四 宋诗戏人艺术的“雅谑”特征

(一)以谐叙庄的戏人笔墨

(二)使典为戏

(三)智慧的对话:解嘲与反戏

五 戏人之诗的交游功能

(一)排遣忧闷:情感的愉悦

(二)同道相知:文人共同体的强化

(三)追忆的凭借:戏语的抒情性

结 语

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

一 杜甫、苏轼之间的心灵对话事件

二 一饭未尝忘君——苏轼对杜甫忠诚人格的推崇

三 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苏轼对杜甫远大志向的肯定

四 巨笔屠龙手——苏轼对杜甫诗坛地位的评价

五 微官似马曹——苏轼对杜甫不幸遭遇的同情

六 才力富健——苏轼对杜甫艺术风格的欣赏

七 简牍仪刑在——苏轼对杜诗意象句法的化用

八 杜陵饥客眼长寒——苏轼对杜甫诗歌和人生的调侃

九 此论不公吾不凭——苏诗对杜甫评艺和杜诗陋句的质疑

结 语

《宋人词话》与《两宋词人小传》——兼论与《历代词人考略》的关联

试论况周颐唐宋词赏析的词学意义

一 风格论

二 词史观

三 词学范畴

茶商赖文政事件的性质与辛弃疾平定事件的经过——兼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寓意

一 南宋茶商之乱的起因

二 南宋茶商之乱的性质

三 “茶商军”是官军而不是指茶商团伙

四 辛弃疾平定赖文政的经过与策略

五 辛弃疾平叛后的仕途转折与心态变化

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寓意

试论宋词中性别化的屏风意象及其艺术功能

一 女性闺房中的屏风:空间分隔与双重窥视

二 屏风画:女性情思的喻指

三 男性文人屏风的书写

1.男性文人屏风:位置与主人公

2.男性文人的屏风画

论宋代殿试策文的文本形式

一 殿试策文的形式定型于宋代

二 宋代殿试策文美刺的诸种形式

三 宋代殿试策文的篇幅扩展

复调的戏谑:《文房四友除授集》的形式创造与文学史意义

一 假传与拟体:从《毛颖传》到《文房四友除授集》

二 对话、双簧、反拟:《文房四友除授集》的文本结构与形式创造

三 和声与独奏:晚宋文人群体性唱和的承袭与突破

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

一 华夷之辨与复仇论

二 得天下者,未可以言中国;得中国者,未可以言正统

三 琼花、梅花与岁寒三友

论北宋士人贽文的现实际遇与影响

一 悲欣交加:士人贽文的现实际遇

二 才具名利:士人贽文的现实影响

三 嘤其鸣矣:宋人贽文的文坛影响

简刚巧构——周必大碑志特色析论

一 前言

二 奇行异气──墓主特质之择抉

三 刚直品行──儒学世用之思考

四 破题新颖──碑志结构之巧设

五 简劲生硬──字词择用之创获

六 结语

文学与图像: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原作意蕴的视觉诠释

引 言

一 关于乔仲常及其《后赤壁赋图》

二 《后赤壁赋图》对《后赤壁赋》的形象转换及意蕴揭示

(一)《后赤壁赋》的文学意蕴

(二)《后赤壁赋图》对原作的分段表现和视角安排

(三)《后赤壁赋图》对原作思想意蕴的视觉形象再现

三 《后赤壁赋图》与《后赤壁赋》原作内容的差异

四 “道士”是一人还是二人

关于婺刻《三苏先生文粹》所载策论

一 婺刻《三苏先生文粹》

二 苏轼、苏辙的省试答策

三 五经论和《辨奸论》

四 “论”的系列与文集形态

王安石、王安国兄弟生卒年新证

宋代词科与士人的文学交游

一 投献

二 请益

三 词科衣钵与文学传承

孔平仲与新旧党之关系

一 孔平仲属于旧党的传统认识

二 孔平仲前期的政治倾向

三 孔平仲后期的政治倾向

四 作为醇儒和循吏的孔平仲

五 历史人物的“情境化”研究

朱子的“格物游艺”之学与“中和”之美

欧阳修在科举变革中的作用

一 科举变革之主张

二 嘉二年排抑“太学体”

三 余论

附录: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