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仲属于旧党的传统认识
一般认为,孔平仲在北宋新旧党争中属于旧党,证据主要有三:
一是“清江三孔”习惯上被看做一个统一体来论述。孔文仲曾旗帜鲜明地反对熙宁变法,元丰年间又反对王安石的经义之学,人们无不将之视为旧党的中坚分子。影响所及,也倾向认为孔武仲、孔平仲与乃兄政治立场一致。如清王士禛《居易录》卷十二即载:“江南巡抚宋牧仲中丞寄《三孔文集》,宋中书舍人文仲经父、礼部侍郎武仲常父、金部郎中平仲毅父也。经父以范蜀公荐,对策九千余言,力排安石,触其怒,罢归;常父诋王氏学;毅父以不行新法为董必所劾,安置英州,皆元祐君子也。”今人李春梅《三孔事迹编年》云:“(三孔)因反对新法,屡遭贬斥。因与苏轼友善,复以‘蜀党’之名卷入洛蜀党争。”[4]杨胜宽亦云:“(二苏与三孔)从各种史料看,他们从熙宁变法之初起,就是坚定的反对派,并因此在仕途上共同起伏进退。”[5]
二是孔平仲受到旧党人物的栽培,并与旧党人物交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人们惯常评价人物的手段,孔平仲与旧党代表人物吕公著、苏轼、苏辙等皆有交往[6],与吕公著还有师生之谊。治平元年(1064),吕公著为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孔平仲为国子生,并于是年得国学解魁。其上吕公著的《谢试馆职启》(卷三十一)即云:“方某之为诸生,适执事之为祭酒,屡闻教诲,常辱提携。”而孔平仲得以于元祐元年(1086)召试馆阁并入朝为官,正由于吕公著的荐举。《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百八十载:元祐元年六月壬寅,“尚书右仆射吕公著举朝奉郎孔平仲、承议郎毕仲游、孙朴……并堪馆阁之选”。《宋史》本传亦载:“用吕公著荐,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元祐三年(1088)三月,孔文仲“以疾卒,上重悯之,特诏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护丧归”[7]。此差遣亦出自吕公著的推荐,孔平仲《祭申国吕司空文》(卷三十七)即云:“每见温温,词简意至。出使江左,亦公之赐。”孔平仲与旧党其他人士也多有交往,如吕陶、刘挚、黃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舜民、黄隐、李朴等,与李朴还有姻亲之谊。[8]
三是孔平仲元祐元年入朝为官,被视为党附元祐旧臣,受到后来执政的新党的打击报复,并名列元祐党籍碑中。论者还常举元符元年,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董必劾平仲不行常平法,诏罢孔平仲知衡州任(《宋史》本传)为证。之后孔平仲几度宦海沉浮,至崇宁元年(1102),党论再起,八月二十五日,“朝奉大夫孔平仲管勾兖州太平观”(《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