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寓意

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寓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创作时间节点,是在平叛立功受赏之后,离开赣州北上任职途中。创作此词时,词人的心理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最初充满了狂喜和骄傲,心理期望值很高,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但新任命下来之后,心头又交织着失落和不满、怅惘和焦虑。了解了词人的创作心理,我们就可以明白,这首词其实是表现英雄不遇的感怆和时不我待的焦虑,词中的滔滔江水,并不是表现什么历史潮流不可抗拒;重重迭迭的青山,也不是影射那些苟且偷安的朝廷投降派以及各种阻碍抗金斗争的反动势力。下面逐句解析词中寓意。

图1 郁孤台与皂口(造口)位置地形图

(图片来源于Google卫星地图)

造口是赣江边上一处驿站,位于吉州万安县(参图1)。“造口壁”,即造口的驿壁。[46]赣江自南而北流入长江,是北上襄阳的必经之路。辛弃疾自赣州北上,乘船来到造口驿,站在江边,望着眼前的大江,很自然从来处落笔,即从郁孤台写起。郁孤台在赣州旧城西北的赣江边上,台前是章水和贡水的汇合之处(章、贡二水汇合为赣江)。“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清江,就是指赣江。他离开赣州前不久,还登临过郁孤台。望着台下的江水,他不觉黯然神伤,像无数的行人过客一样,禁不住潸然泪下。古人登高望远,本易产生去国怀乡的情绪。盛唐时期的崔颢离开家乡河南,来到武汉,登上黄鹤楼时,尚且流露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何况是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的英雄辛弃疾呢!他早年在南京,登赏心亭时,就曾浩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47]。如今登上郁孤台,想起离开故乡山东来到江南已是十有余年,挥师北上一统中原的理想尚遥遥无期,去国怀乡的人生感慨自然会更加强烈。唐宋词人又常常以水喻愁,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8],到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49],再到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50],都是宋人熟悉的名句。辛弃疾见郁孤台下清江水,自然从心底流出“中间多少行人泪”之句。“行人泪”,与同时所作《菩萨蛮》的“西风都是行人恨,马头渐喜归期近”的“行人恨”是同一意思[51]。“行人”,即远行之人。辛弃疾曾为江西转运副使钱佃(仲耕)调任婺州而写过一首送别词,词中说:“西江水,道是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52]这个“行人”,也是远行之人;“西江水”,也是赣江之水。《菩萨蛮》词“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是自指,其时辛弃疾正从江西赣州去一千多公里外的湖北襄阳任职,故自称“行人”。

造口,还见证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建炎三年(1129)冬,隆祐太后被金兵追击,逃到万安造口一带。她率领六宫女眷,携带着赵氏祖宗神主及二帝御容,坐御舟沿赣江逆流南下。神主是祭祀用的祖宗牌位,御容是皇帝的画像,是朝廷皇权的象征。加上内藏库的大量金帛细软,有护卫禁军随行,所以金兵穷追不舍,几度赶上隆祐太后,太后身边的大批卫兵四散逃亡,众多宫女死伤枕藉,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丧失殆尽。[53]一国的至尊太后,最后连扈从的侍卫、太监、宫女都没有,在造口渡匆匆舍舟登岸,让山民抬着轿子逃命。这种落难的悲惨情景,对于辛弃疾这样情感激烈的英雄志士来说,刺激是强烈的。所以,“行人泪”中,不仅是过往行客的旅途辛酸,也应该包含着这段国耻。[54]

让辛弃疾流泪的,也许不止这些。辛弃疾平定茶商叛乱、杀伐用兵之际,看到山区的百姓困苦不堪,因走投无路,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去犯罪,这让他流泪;他日夜期盼着攘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朝廷却让他安内,剿杀叛乱的平民百姓。攘外即是安内,不安内便没有机会攘外。无奈的安内,让他流泪;他满心期待平定茶商叛乱之后,能获得朝廷的重用赏识,从而走上更大的政治舞台,经略中原,平定天下,从头收拾旧河山,最终得到的却是掌管地方漕运的文职。理想的失落,让他愁怀难解。这一切,都让他禁不住感叹,江水变成了行人的泪水、自己的泪水。

在赣江江边,流下“行人泪”后,词人为何“望”起“西北”“长安”来了?这个长安,并不是代指沦陷的中原。郁孤台,在唐代曾被改名为望阙台。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郁孤台,在丽谯坤维,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唐李勉为虔州[55]刺史,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改为望阙。”[56]赣州在隋唐北宋时期称虔州,南宋绍兴年间才改名赣州。望阙,即望京华、怀朝廷之意。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是唐宋诗人词家常用的典故。语出《庄子》:“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由此变化而来。辛弃疾登临赣州郁孤台,自会联想到唐代虔州刺史李勉,联想到心存魏阙的子牟。所以“西北望长安”,词人遥望的是大宋的宫阙,也就是朝廷。“长安”,既指代北宋故都汴京,也指代南宋朝廷所在的临安。有的版本此句作“东北是长安”[57],南宋朝廷所在地临安,地理位置正在造口东北方向,颇合遥望临安朝廷之意。

“可怜无数山”,意为遥望朝廷,可惜被无数层层叠叠的远山遮住视线,无法看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存着矛盾和遗憾。群山遮目,望帝都而不见,既是写眼前的实有风景,也委婉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抱怨。这两句的用意,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近似。辛弃疾绝顶聪明,什么难听话都没有说,什么牢骚也没有发,但失望与抱怨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什么叫怨而不怒,什么叫沉郁顿挫,可于此处体会。

辛弃疾此行是去襄阳任职,于是又自然地联想起唐人崔湜《襄城即事》的诗句:“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58]元凯是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杜预的字,曾长期驻守襄阳。崔诗中的“何时到玉京”,十分切合辛弃疾此时的心情。于是,辛弃疾就因势写出过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青山可以遮住视线,但终究遮不住滔滔东去的江水,挡不住自己回“玉京”朝廷的决心与希望。

流水的意象,常常跟流逝的时光关联。孔夫子就曾感叹时光如江水般地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辛弃疾在江边,既想到了魏公子牟,当然也会想到孔子感叹时光如水的那份焦虑。唐代诗人张九龄写诗感叹:“江流去朝宗,昼夜兹不舍。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假。”[59]张九龄开大庾岭,多次往来岭南,赣州(虔州)是他经常驻足的地方。“恋主”和“思奋翼”两个关键词,就是辛弃疾当时心境的最好注脚。所以,眼前的东流水,又引发词人光阴易逝的感叹。自己的大好年华,就像江水一样流逝,难以逆转。重重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可终究遮挡不住奔流的江水,阻挡不了无情流逝的光阴。不该遮拦的偏偏遮拦,该遮拦的却反而遮拦不住。怨而不怒的骚人情怀,借此轻轻托出,却又收笔藏锋,表现得非常含蓄。词人之所以对时间如此敏感,如此焦虑,是纠结于路漫漫而修远,老冉冉其将至。他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何时才能受到朝廷重用,才能让他统帅千军万马,收复中原失地,最终实现统一祖国的梦想。词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对朝廷的忠贞、对报答天下苍生的强烈冲动,都在他的眼泪和焦虑中流出。

词人的情绪,最终被鹧鸪的叫声拉回到现实。造口在深山之中,杨万里《晚过皂口岭》说皂口是“周遭碧嶂无人迹,围入青天小册方”[60]。周围都是莽莽苍苍的山峰岩嶂。“册方”是形容一小片地方。杨万里另一首诗《西斋睡起》也用过这个词,形容所见天空的狭小:“开门山色都争入,只放青苍一册方。”[61]辛弃疾站在皂口驿仰望蓝天,发现天空只有那么一小片可以看到,四周都被高山挡住了。大山深处,太阳落山早,更容易天黑。词人望着滔滔江水,愁思纷繁。深山里又传来鹧鸪的叫声。造口多鹧鸪,清初诗人施闰章有《从制府江行》诗可证:“棹上双江路,云迷皂口西。昨宵愁不寐,恰有鹧鸪啼。”[62]鹧鸪的叫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辛弃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曾把鹧鸪和杜鹃两种鸟的叫声谐音说得很清楚:“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63]鹧鸪叫声像“行不得”,杜鹃叫声似“不如归”。“山深闻鹧鸪”句,是写深山中听到的都是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好像鹧鸪在挽留他别走,请求他不要离开江西。辛弃疾解任离开赣州时,赣州军民曾经拥满道路,争相前来为他送行。当时赣州通判罗愿写的送行诗《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开篇即说:“峨峨郁孤台,下有十万家。喧呼隘城阙,恋此明使车。”[64]赣州城十万人家,许多百姓都跑来大街上,为辛弃疾的车马送行,以致把城门道路都堵塞了。这动人的场景,大概又一次浮现在词人的脑海中。站在造口驿上,他留恋此地而不想去襄阳。因为在江西,他是节制兵马的指挥官,去襄阳,他将失去兵权,成为掌管粮草漕运的文官。但朝命难违,又不能不去。总之,此词是辛弃疾离开赣州时的告别词,一段欲言又止的低回自语,表现了词人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焦虑。

图2 位于群山深处的皂口。宋代皂口渡及驿站所在的位置,如今已被水库蓄水后淹没。(图片来源于Google卫星图)

【注释】

[1]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12&ZD154)的中期成果。

[2]原载《宋史研究集》第十九集。又见黄宽重:《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1—162页。

[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157页。

[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二,第3493页。

[5]《宋史》卷一八四《食货志》:“长引限以一年,短引限以半岁缴纳。”(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04页)

[6]《全宋文》卷四五九九,第207册,第272—273页。

[7]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4页。

[8]袁说友:《东塘集》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0页。

[9]《全宋文》卷四五九九,第207册,第272页。

[10]《宋史》卷三七三《洪遵传》,第11566页。

[11]《宋会要辑稿·兵》一三之捕贼三,刘琳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866页。

[12]周必大:《文忠集》卷七三,《朝议大夫直秘阁广西转运判官彭府君汉老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773页。

[13]黄宽重:《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第141、156页。

[14]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37页。

[15]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3页。

[16]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2年影印。

[17]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四,第12419页。

[18]何炳任湖广江西总领财赋,在嘉定十三年至十七年(1220—1224)(参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93页)。而郑清之嘉定十年才登进士第,先调峡州教授,后调湖广总领所准备差遣、国子监书库官,十六年迁国子学录(《宋史》卷四一四《郑清之传》,第12419页)。嘉定十六年郑清之已由国子监书库官迁为国子学录,他在湖广总领任职,当在嘉定十三年、十四年之间。

[19]刘宰:《漫塘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574页。

[20]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三,《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2年影印。

[21]谓郑清之时为“峡州教授”,误。郑实为湖广江西财赋总领所准备差遣,见《宋史》卷四一四《郑清之传》,第12419页。

[22]《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25页。

[23]脱脱等:《宋史》卷三四,第659页。

[24]赖文政起事的具体地点史无明载,唯《重修琴川志》卷八《钱佃传》谓:“时盗赖文政起武陵,朝廷调兵讨之。”(孙应时等:《至正重修琴川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武陵,即常德府,宋属荆湖北路,今属湖南省。黄宽重先生考订后认为是在湖北湖南交界的龙阳、湘阴、平江、益阳等地。参黄宽重:《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第142页)。按南宋龙阳县,属荆湖北路常德府。

[25]《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五月……庚子,命鄂州都统李川调兵捕茶寇。”(第659页)

[26]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三八《论军士纪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第532—533页。

[27]淳熙二年八月一日周必大又面奏孝宗说:“姑以近日茶寇言之,四百辈无纪律之夫,非有坚甲利兵也,又非有奇谋秘画也,不过陆梁山谷间转剽求生耳。”(《文忠集》卷一三七《论任官理财训兵三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第527页)

[28]《宋会要辑稿·兵》一三之捕贼三载:“(淳熙)二年六月十九日,诏:‘茶贼于吉州永新县界禾山等处藏匿,已令王琪、皇甫倜遣兵将搜捕。’”(第8867页)

[29]楼钥:《攻媿集》卷八十八《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2年影印。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七《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亦载:“二年,湖北茶寇赖文政转剽湖南,入江西,据永新禾山洞。公遣宿将贾和仲帅师讨之,和仲轻敌,败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712页)

[30]《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八月丙辰,江西总管贾和仲以捕茶寇失律除名,贺州编管。”(第659页)另参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七《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而公先自劾和仲丧师,七月降龙图阁待制,又降集英殿修撰,罢帅事。十月,落职南康军居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712页)

[31]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三七《论任官理财训兵三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第527页。

[32]彭龟年:《止堂集》卷十一《上漕司论州县应副军粮支除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864页。

[33]《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第659页。另参《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第12162页)

[3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六:绍兴二十七年三月壬午,“诏江西提刑司依旧还赣州,节制赣、吉官兵,措置汀、漳盗贼”(第3373页)。另参见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35]邓广铭:《辛稼轩年谱》,第42—43页。

[36]楼钥《攻媿集》卷八十八《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说:“贼亡命习险阻,常隐丛薄间,弓矢所不及。官兵驱逐,接战十余,杀伤相当。多猝遇于狭隘之处,交锋者不过数人,余已遁去,不知踪迹。使荷戈被甲之士与之追逐,虽欲列阵并力,有所不可。”(《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2年影印)

[37]《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军赏二:“(淳熙三年)七月十七日,诏:‘摧锋军昨捕茶寇经战官兵共七百五人。首先入贼寨立功并当阵首戮贼级及躬亲捕获贼徒人,各特与转补两官资;曾经战阵杀退贼徒第一等官兵,特与转一官资。并于正职名上收使。阵前金鼓手、第二等官兵各支折钱三十贯文。内阵亡人依例推恩。’”(第9015页)又《宋会要辑稿·兵》一三之捕贼三:“(淳熙二年闰九月二十八日)上曰:‘……广东提刑林光朝不肯避事,躬督摧锋军以遏贼锋,志甚可嘉。’”(第8867页)

[38]彭龟年:《止堂集》卷十一《论解彦祥败茶冦之功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868页。

[39]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七《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712页。黄倬招安事,又见叶适《水心文集》卷一八《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墓志载钱之望“差江西帅属。赖文政反,前帅龚参政茂良白上,以贼委公。公荐黄倬可用,为方略授之,立擒文政。改官增秩,公奏:‘赏倬宜厚,臣滥恩也,可损。’上多公让,从之。”(《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42页)

[40]楼钥:《攻媿集》卷八十八《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2年影印。

[41]《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是月,辛弃疾诱赖文政杀之,茶宼平。”(第660页)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盗贼脱身》谓被诛的赖文政是替身,真正的赖文政脱逃:“自古盗贼,如黄巢、侬智高,败绩之后,皆能脱身自免。……(赖)文政知事必不集,阴求貌类己者一人,曰刘四,以煎油糍为业,使执役左右。辛幼安为江西宪,亲提死士与之角。困屈请降,文政先与渠魁数人来见,约日束兵。既退,谓其徒曰:‘辛提刑瞻视不常,必将杀我。’欲遁去,其徒不可。则曰:‘宁断吾首以降,死先后不过数日耳。’其徒又不忍,乃斩刘四之首,使伪为己首以出,而文政竟遁去,官军迄不知其首级之伪也。”(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37页。)

[42]洪迈:《稼轩记》,载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5册,第601页。

[43]《宋会要辑稿·兵》一九军赏二,第9014页。

[44]《宋会要辑稿·兵》一三捕贼三,第8867页。

[45]此词的创作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说法。或认为作于初到赣州时,或认为作于造口,笔者将另文考订。

[46]造口,一作“皂口”。与辛弃疾同时的杨万里,曾到过造口驿,并有诗纪游。淳熙七年(1180),杨万里被任命广东提举常平,他从家乡吉州出发,乘船沿赣江南下,过太和、万安、赣州、南康,越过大庾岭,取道南雄、韶州、英州,最后抵达广州。经过万安县的皂口,杨万里先后写有《过皂口》《宿皂口驿》《晚过皂口岭》《晨炊皂径》四首诗,其中《晚过皂口岭》写道:“夜渡惊滩有底忙,晓攀绝磴更难当。周遭碧嶂无人迹,围入青天小册方。”(《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五,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53页)

[47]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48]李煜:《虞美人》,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笺注》,王仲闻校订,陈书良、刘娟笺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页。

[49]欧阳修:《踏莎行》,《欧阳修词校注》,胡可先、徐迈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

[50]秦观:《江城子》,《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51]辛弃疾:《菩萨蛮》,《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第106页。

[52]辛弃疾:《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5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五: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丁卯,“隆祐皇太后自吉州进幸虔州(旧校云:《朝野杂记》:高宗自金陵将幸浙西避狄,请隆祐皇太后奉祖宗神主往南昌,六宫百司皆从。时庶事草创,六宫暨先朝旧人通不满四百人。后虏薄南昌,卫尉皆溃,太后仓卒南去。后与贤妃皆村夫打轿而驰,六宫死亡散失者甚众)。隆祐皇太后离吉州,至生米市,有人见金人已到市中者,乃解维夜行,质明至太和县。又进至万安县。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杨惟忠皆窜山谷中,惟有中官何渐、使臣王公济、快行张明而已。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九亦载是日“金人犯吉州,知州事、直龙图阁杨渊弃城去。隆祐皇太后离吉州至争米市,虏遣兵追御舟。有见金人于市者,乃解维夜行。质明,至太和县。舟人耿信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杨惟忠所领卫兵万人皆溃。其将傅选、司全、胡友、马琳、杨皋、赵万、王琏、柴卞、张拟等九人,悉去为盗。乘舆服御物皆弃之,钦先、孝思殿神御颇有失者。内藏库南廊金帛为盗所攘,计直数百万。宫人失一百六十人。惟忠与权知三省枢密院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兵卫不满百,从者惟中官何渐、使臣王公济、快行张明而已。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后及潘贤妃皆以农夫肩舆,宫人死者甚众”(第675页)。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三亦载:“隆祐太后避虏,御舟泊庙下。一夕,梦神告曰:‘速行,虏至矣!’太后惊寤,即命发舟指章贡。虏果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第47页)

[54]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一录辛弃疾《题江西造口词》后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第13页)

[55]虔州,南宋改名为赣州。

[56]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6页。

[57]《景宋本稼轩词甲集》,吴昌绶、陶湘:《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中国书店2010年影印版,第635页。

[58]《全唐诗》卷五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59]张九龄:《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熊贤汉:《张九龄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5页。

[60]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五,辛更儒笺校,第753页。

[61]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十四,辛更儒笺校,第717页。

[62]施闰章:《学余堂文集·诗集》卷四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3册,第804页。

[63]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第328页。

[64]罗愿:《罗鄂州小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第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