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格物游艺”之学与“中和”之美

朱子的“格物游艺”之学与“中和”之美

南开大学 张毅

理学的发展至南宋进入全盛时期,其“格物致知”对诗歌、书法和绘画的渗透日益深入,形成寓格物于游艺的文艺思想。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游艺”时用即物而穷其所以然之理的方式评论文艺,力求致事理之广大而尽艺术之精微。他不仅精通琴乐,亦留心书法、绘画,以至后世流传“朱紫阳画深得吴道子笔法”[1]之说。如钱穆先生所言:“游艺之学,乃古今学者通常之馀事。而格物之学,则为朱子独特所唱导。并于其游艺学中随时随地无不以格物精神贯彻沦浃于其间,则尤为朱子治学一特征。”[2]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下学上达的主要途径,亦是其游艺时贯通诗书画的思想方法。他以为书法创作不能脱离“六书”义理和古法,其题画诗多言理之作,用画境与实景相映衬的方式显示生生不穷的天理,或用君子比德的方式来寄寓自己的人格理想。他用“心统性情”说折衷性理与才情的关系,在强调尽心、知性而知天的心性修养和内圣人格时,对循性遵理而不乏才情气势的文艺创作亦持肯定态度。朱熹是宋代传世书法作品最多的理学家,他遵循不偏不倚、发而中节的中庸之道,提倡中和平正的体势与劲健浑厚的笔力相结合,欣赏古拙豪迈气势与萧散澹然风神相辉映。他以性理为天下之大本,以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情感发而中节形成“中和”之美。心性涵养决定人品高低,心情好坏亦决定着艺术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