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后赤壁赋图》与《后赤壁赋》原作内容的差异
1.视角不同,已如上述。视角不同是画卷和原作最大的不同。视角的转换是最体现画家匠心的地方。
2.《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有暗中关联的内容,《后赤壁赋图》无法直接表现。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后赤壁赋》的声音描写、内心感情刻画等内容,《后赤壁赋图》只能间接表现。如:“劃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又如俞文豹《吹剑录·四录》云:“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犹之传神,面目易模写,容止气象难描模。……《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类如仲殊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22]
4.对“二客”的交代,《后赤壁赋图》与原作明显不同。如苏轼登山的段落明确交代“二客不能从焉”,因寂寞、孤独、恐惧而从山上返回舟中时,则故意不提客人的存在,有意识地渲染“四顾寂寥”,但《后赤壁赋图》的这一段画面则不可能将客人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