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苏轼对杜甫远大志向的肯定

三 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苏轼对杜甫远大志向的肯定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稷与契,是辅佐虞舜的大臣贤臣。杜甫一生未做过大官,有这样的自许,看起来是很迂腐的,但是苏轼对此却有同情的理解:

子美自比稷与契,人未必许也。然其诗云:“舜举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此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也。又云:“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又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乃知子美诗外尚有事在也。[9]

苏轼认为,人们虽然未必认为杜甫是当稷与契的材料,但杜甫诗中体现出来的高明见识,足可说明他的远大抱负并非浮夸。《述古三首》其二“舜举十六相”四句,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号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八元,舜以此十六人为相,天下同心同德,所以大治。秦孝公任商鞅为相,变秦法令,各种严刑峻法太多,以致刻薄少恩,与尧舜的仁政相左。《九家集注杜诗》注解认为:杜甫诗举舜任十六相和秦任商鞅两种做法,隐喻唐玄宗早期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后期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苏轼特别欣赏这四句,则是有感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如商鞅一样法令多如牛毛,失去宋仁宗时代宽厚爱民的祖宗法度。苏轼称杜甫“诗外尚有事在”,这是赞叹杜甫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诗人,而且具有政治家的杰出眼光。赵次公注杜云:“东坡议论至此,而后能见古人之心;见古人之心,而后能说诗也。今杜公此篇,自‘杜陵有布衣’之‘浩歌弥激烈’六韵,则以虽抱济世之才,而无稷契之位,故不免于浩叹也。”[10]这正可见苏轼真是杜甫的知音。

苏轼有几句发牢骚的诗:“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东方先生好自誉,孟贲子路并为一。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11]称自己就像老且愚的杜甫一样,一事无成,而把自己比为稷与契。对此诗意,有的读者并不理解,以为苏轼诋毁杜甫太过分。王文诰辨别说:“公作此诗在废中。自‘我材本无用’句后,为列数人,皆借以自讬。时方以杜自讬,寓与世不合之意,肯诋毁之乎?”[12]就是说,苏轼当时刚从黄州量移汝州,尚处于罪废的境况,这时借杜甫诗来寄托与世不合之意,实际上是对“虽抱济世之才,而无稷契之位”的处境表示感叹。这正是另一层次上杜甫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