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殿试策文的文本形式[1]

论宋代殿试策文的文本形式 [1]

华东师范大学 方笑一

殿试,又称“廷试”“亲试”或“御试”,是宋代科举中层级最高的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常科中,进士科先举行发解试、省试,最后经过殿试确定考生名次。在制科中,考生先进呈策、论各二十五篇,然后经过秘阁试六论,最后参加殿试。此外,宋代武举等也有殿试。宋代进士科殿试最初试诗、赋各一,太平兴国三年(978)加试论一首,变为试诗、赋、论各一。熙宁三年(1070)改试策一道,从此成为定制。制科殿试承唐制,试策一道。武举殿试先试武艺,再试策一道。[2]综上所述,试策可以说是宋代殿试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殿试有时也被称为“亲策”或“廷策”。殿试试策催生出两类文本:策问和策文。在科举文体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宋代殿试策问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关注。[3]对殿试策文的关注则主要集中在史学领域,从文学视角所作的专门研究相当少见[4]。原因在于,宋代殿试策文篇幅过长,少则数千言,多则上万,给文学分析带来相当困难,而其涉及内容之广,领域之多,又令人不易把握。作为科举文体,殿试策文是应策问而作,不同于自由议论,难免枯燥,故激发不起研究者的兴趣。然而,诚如南宋真德秀所言:“以布衣造天子之廷,亲承大问,此君臣交际之始也。一时议论所发,可以占其平生。”[5]殿试策文是经历过科举的宋代士人一生用力最劬的文章之一,在他们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无论从古代文体研究还是文章学的角度而言,宋代殿试策文都是不容回避的对象。本文拟专门针对宋代进士科和制科的殿试策文进行形式方面的分析探讨,以期对这些策文中的“庞然大物”有更为清晰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