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四 结语

英国批评家克里斯·罗杰克(Chris Rojek)和约翰·厄里(John Urry)尝言:“人类、文化与文化产品都在流动……显而易见,人在不同文化中旅行,与此同时,文化和文化产品自己也在旅行。”[31]文本的流动比货品的流传更具有文化史的意味,它切实反映了文学文本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特别是文本在不同地域的流传,更能显示出文本的世界性特征。美国比较文学家戴维·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认为,所谓“世界文学”,就是“一切以译本或原著形式流传到其本土文化以外的文学作品……唯有当一部作品频繁出现在其本土文化之外的文学体系里,这部作品才真正拥有了作为世界文学的有效生命”[32]。《演雅》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文本旅行,被不同国度的文人欣赏、阐释和效仿,不但“频繁出现在其本土文化之外的文学体系里”,而且在文本旅行过程中还产生了别样的风景和意义,使之呈现出明显的“世界文学”的特征。《演雅》的文本旅行不是以译本的形式流传的,而是直接以零翻译的原著形式为日本、朝鲜半岛的文人所欣赏,这就避免了因为翻译而造成的意义与信息流失;而日韩文人对其的欣赏和接受不但不同于中国文人,而且两国的接受亦呈现各自不同的地域色彩。

货品通过流动之后,才能增加附加值,从而成为商品;作家的文本经过流动之后,才能成为文学经典。文本的旅行或流动也是一种意义生产和增殖的过程,文本也只有在旅行过程中才能产生别样的意义。人的旅行,是人在观察世界,人在旅行的过程中欣赏沿途不同的风景;而文本的旅行则是文本被当作风景,被不同的人观看。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以及欣赏的态度不同,必然会产生新的视域,以之投射到原文本上,最终可能又会凝结为不同的文本。《演雅》作为黄庭坚的文学实验,用“以赋为诗”“以物为人”的方式写诗,在东亚汉文化圈经过文本旅行之后,在日本被附加了许多讽寓之意,而在朝鲜半岛则催生出新的文本,产生了众多“演雅体”的作品。这都显示了《演雅》作为“世界文学”的开放性与超越性。

文本旅行是文本“经典化”(canonization)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学经典的形成离不开文本的流动。《演雅》正是在其东亚的旅行中,奠定了其作为东亚汉文学经典的地位。

【注释】

[1]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唐宋诗日本古注本与唐宋文学研究”(项目号:14BZW060)阶段性成果。

[2]关于“书籍之路”,参见王勇:《中日“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书籍之路与文化交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东亚坐标中的书籍之路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3]爱德华·W.赛义德:《理论旅行》,载《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39页。

[4]参见巩本栋:《宋人撰述流传高丽、朝鲜两朝考略》,载《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5]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陵阳论山谷”条引范季随《室中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1页。

[6]徐积撰、江端礼:《节孝语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7]参见周裕锴:《宋代〈演雅〉诗研究》,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8]梦岩禅师:《旱霖集·演雅》,《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日本思文阁1973年版,第813页。关于日本室町时代和歌与《演雅》之关系,参见小山順子:《室町時代の句題和歌—黄山谷「演雅」と『竹内僧正家句題歌》,载《国語国文》第76卷第1号,中央図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20页。又参见蔦清行:《中世文化人たちの蘇東坡と黄山谷》,《日本語·日本文化》第44号,2017年3月,第107—136页。

[9]《徂徕集》卷二十八《复安澹泊》其二,宽政三年(1791)日本大阪文金堂、心斋桥盘唐物町南刊本,叶4b。

[10]赖杏坪《春草堂诗钞》卷六,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已:《诗集日本汉诗》第十卷,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86年版,第263—264页。

[11]张混:《而已广集》卷十四,《韩国文集丛刊》第270册,韩国景仁文化社2001年版,第586页。

[12]李德懋:《清脾录》,见蔡美花、赵季:《韩国诗话全编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7页。此条文献承安生博士惠示,特此感谢。

[13]李穀:《稼亭集》卷十九《演雅》,《韩国文集丛刊》第3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218页。

[14]李穑:《牧隐诗稿》卷九《演雅》,《韩国文集丛刊》第4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75页。

[15]权近:《阳村先生文集》卷十四《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韩国文集丛刊》第7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346、349、347页。

[16]权近:《阳村先生文集》卷二十《恩门牧隐先生文集序》,《韩国文集丛刊》第7册,第200—201页。

[17]金止男:《龙溪遗稿》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续编第11册,韩国古典翻译院2006年版,第56页。

[18]“蜩甲枯枝”用的是山谷诗之典,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渐》其二云:“身如蜩甲化枯枝。”

[19]金万基:《瑞石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144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第369页。

[20]赵纬韩:《玄谷集》卷十,《韩国文集丛刊》第73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第268页。

[21]赵纬韩:《玄谷集》卷首,《韩国文集丛刊》第73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第183页。

[22]赵纬韩:《玄谷集》卷首,《韩国文集丛刊》第73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第183页。

[23]赵显命:《归鹿集》卷一,《韩国文集丛刊》第212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第7页。

[2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5页。

[25]徐居正:《四佳集》卷十四,《韩国文集丛刊》第10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417页。

[26]周裕锴:《宋代〈演雅〉诗研究》,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27]李湜:《四雨亭集》卷上,《韩国文集丛刊》第16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8年版,第524页。

[28]郭说:《西浦集》卷五,《韩国文集丛刊》续编第6册,韩国古典翻译院2005年版,第127页。

[29]郑经世:《愚伏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第68册,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37页。

[30]朴泰汉:《朴正字遗稿》卷十,《韩国文集丛刊》续编第55册,韩国古典翻译院2008年版,第368页。

[31]《理论与旅行的转换》,转引自胡安江:《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第一章《绪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32]David Damrosch.What is World Literatur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