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日常化、生活化、琐细化作为宋诗的重要特点,已为我们所熟知。它发端于杜甫,在元、白诗中逐渐明显,到宋代则成为典型特色。这一发展过程,与我们对日记体诗的梳理高度契合。事实上,日记体诗正是宋诗日常化特色形成与呈现的重要类型。它以“琐屑毕备”的内容、细致的时间观照,为诗歌的日常化书写提供了恰切的形式。日记体诗既典型地体现着宋诗的平淡风格,又以“平”与“奇”、“实”与“幻”的相反相成,深化了平淡的内涵。

相比唐诗,宋诗是朝着“易道易晓”的方向发展,这个特点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庆历时期已逐渐形成。欧阳修重视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再追求朦胧含蓄,而追求畅达的语言风格和明快的意思表达[26]。正如清人吴乔所说:“宋人作诗,欲人人知其意,故多直达。”[27]这种特色,对公共题材和普泛性情感来说,似能较为清晰地呈现;而对于日记体这种具有较多个人体验的诗歌类型来说,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从前述日记体诗标题的三种类型即可看出,当诗人用叙事性很强的长题时,往往是对个人体验的详细解释,是要将个人体验清晰地传达给读者;但当诗人只是以日期作为标题,从而以“无题”式日记体诗呈现时,则是对无题诗传统的借鉴和对个人体验的保留。尽管这类无题诗并不像李商隐的那样朦胧含蓄、晦涩难解,但标题的隐去,毕竟为主旨和内涵的多维度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诗人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18年第3期)

【注释】

[1]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历代文学经典的传承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塑造”(项目编号SKZZB2015030)阶段性成果。

[2]俞樾《日本竹添井井〈栈云峡雨日记〉序》:“文章家排日纪行,始于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其造语之奇,状物之妙,洵柳州游记之滥觞。”(参见《春在堂杂文》,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280—281页)

[3]顾宏义:《宋代日记丛编·前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4]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三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5]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卷二五,第4册,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9页。

[6]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取《孟子》晋之《乘》之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页)“乘”即“史”,“家乘”大略与“官史”相对,是个人私史的记录,即通常所说日记。

[7]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页。

[8]胡传志:《日课一诗论》,载《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

[9]鲜于煌:《杜甫日记体诗歌与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比较研究》,载《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1期。

[10]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林岩:《晚年陆游的乡居身份与自我意识——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1]题目中虽无日期,但在序或注中标示日期的,亦可看作是日记体。如梅尧臣《梦登河汉》(题注:六月二十九日)、陆游《梦中作》(序:甲子十月二日夜鸡初鸣梦宴客大楼上山河奇丽东南隅有古关尤壮酒半乐阕索笔赋诗终篇而觉不遗一字遂录之亦不复加窜定也)。至于宋代数量众多的唱和诗,如果原唱标示了时间,而酬唱诗并不一定标示时间,是否都可视作日记体诗?如苏轼《武昌西山》诗,序中明确标示作于“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当时或其后次韵之作多达十数首,皆未标示时间。笔者以为,这些次韵诗固然与原唱有密切关联,但其关联主要体现在内容而非时间性上,日记体的特色已淡化,因而不再纳入我们的观照视野。

[12]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六三九《日记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5页。

[13]本篇为感秋之作,而非重阳节的节候诗。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以及中秋、元夕等诗题有标示的节候诗,亦属日记体范畴,但学界从节庆的角度论述已多,故本文不作重点讨论。

[14]关于长题的叙事性,参见黄小珠:《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6期。

[15]杜甫:《杜甫集校注》,谢思炜校注,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918页。

[16]张哲俊:《诗歌为史的模式:日记化就是历史化——以白居易的诗歌为例》,载《文化与诗学》2010年第2期。

[17]苏轼:《苏轼诗集》卷二一,第4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05页。

[18]如无单独出注,本文所引宋诗皆出自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朱刚:《论苏辙晚年诗》,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20]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一四,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49页。

[21]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22]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23]《老学庵笔记》卷八,第108页。

[24]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六三九《日记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9册,第645页。

[25]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0页。

[26]张鸣:《宋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27]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