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生母与故里
伏羲氏,风姓,以龙为族徽(图腾),亦号太昊(太皞、太皓。太即大,皓为日出貌,即表示崇拜太阳之义),又称伏戏、宓牺、包(庖、炮)牺、瓠牺等。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创始者,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有过许多贡献,被历史上尊为“三皇五帝”之首,也被尊为“人皇”。在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传说他的母亲是华胥氏。圣母华胥在“雷泽”(湖)的地方,“履大人足”“有娠”,生圣子伏羲于成纪。对于此说,诸多文献广有涉及。其一,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又说‘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1]其二,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之《珂案》介绍,《通志·三皇纪》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2]其三,《水经注·水》载:“瓠河又左径雷泽北。”案曰:“昔华胥履大迹处也。”[3]其四,唐《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上》载:“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跡,生伏羲于成纪。”其五,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其六,宋《太平御览·王部三》引《诗纬·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4]其七,《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墟也。”[5]根据以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雷泽”应当与成纪相距不远。成纪古有三迁,但都在今六盘山西麓(陇右),所以将雷泽定位在黄河下游的“陈”地(今河南淮阳)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伏羲、女娲部落联盟发祥并活动于黄河上游陇山(今六盘山)一带是没有悬念的,所以他们的出生地也应该在其活动范围内寻找才合乎情理。《水经注》中提到古成纪,并把它列入渭水流域,在文中涉及的地名还有陇水、渭水、泾水、成纪水、瓦亭川和大陇山以及乌氏县等,无一不在今六盘山大文化圈的范围之内。《水经注》的经文中还写道:“(水)东径成纪县。”注文为:“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6]《后汉书·隗嚣传》云:“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又注:“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旧唐书·地理志》曰:“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天宝元年,州复移治上邽县。”《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成纪县自汉以来,属天水郡,治小坑川,唐并显亲县入成纪县,移成纪县治显亲川。”小坑川即治平川。显亲川和秦州(今甘肃天水),地望均在陇山西麓的泾、渭河流域,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正如王嘉《拾遗记》所述,因为伏羲母华胥在此地游玩之时,“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而生庖牺。”[7]古称地方十里为“一成”,又以十二年算作“一纪”,故以“成纪”名伏羲的出生之地,以表示对圣母育圣子的纪念。也正因为华胥氏部落的活动在古陇山四周的广大范围内,所以今三陇大地留下了许多有关华胥的足迹,如华山(古秦岭)、华岭山(华尖山)、南华山、西华山和华池、华亭、华亭川等一系列带“华”字的地名符号。
那么,“华胥”名号又蕴含着什么历史文化信息呢?在金文中,“华”字与“花”字相通,说明华胥氏是以花为图腾的氏族。从字面上理解,华(花)表示华丽、华美、华彩等美好、光彩的雅义。而实质上却反映出华胥氏所生活的时代,属于原始社会以采集、游猎和原始农业为求生手段的经济状况。因为火已发现,人们的食物已从生食(素食)为主,发展到熟食(肉食)阶段,但受到工具的限制,获取猎物往往较少,难以保障部众们充饥,于是陇山一带遍地生长着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春季出苗,夏季开白色小花,然后在花身上长成一个个大小不等、两头球形、细腰的果实,这种果实的肉质(瓤)也是白色的,当火发明以后,这种原来生食时口感不好的果实,煮熟后便成为原始人充饥以维持生命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后人称这种果实为瓠(又称葫芦),正因为华胥的儿子伏羲和部众们是靠食瓠为生的,所以渐渐产生了“尚白”和“葫芦崇拜”的风俗。还有一种葫芦,体形较大,成熟后剖开可以做舀水的瓢,称瓢葫芦,亦名匏。因此,伏羲又称瓢牺。而瓢可取水,与壶有相似功能,故古壶、瓠、匏皆可通呼。这又与另一位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先圣盘古(亦作槃瓠)发生了联系。因为盘、槃和匏声通,古与瓠、壶声通,所以认为伏羲与盘古实指一人,或后者是华胥子孙,迁到南方或西南定居的一个支系首领。
华胥孕伏羲的地方是“雷泽”,诞生伏羲的地方是古成纪,两地都在今六盘山大文化圈的范围内,这种看法应该没有太大的分歧。这么看来,在今宁夏南部地区,也有华胥和伏羲部落活动的足迹,也就是说,宁夏也是“人文始祖”的故里。因为六盘山屹立在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的交界地带,但其海拔2931米的主峰米缸山(古称美高山)则完全处于固原市泾源县境内。固原市及所属隆德、西吉、彭阳、泾源四县和原州区,都位于六盘山脉的中心地区,各地的历史文化也属于六盘山文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