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35周年的时候,感到有特别的意义,因为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为纪念辛亥革命45周年和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了一篇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专文。文章中有段话说道:“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6]今年,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再过四十五年”的“二千零一年”,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孙先生、毛主席和革命先烈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祖国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还将按照邓小平指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主席的“八项主张”尽快解决台湾问题。21世纪将是完成统一的中国腾飞的时代,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正是中山先生让昏沉千百年的东方睡狮觉醒了;正是毛主席让屈辱的东方巨人站起来了;正是小平同志让贫困的中华儿女富起来了。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各族人民不会忘记这三位伟人,世世代代也不会忘记!

【注释】

[1]孙中山:《精神与物质相辅而用——在桂林对滇赣粵军的演讲》,载《孙中山文集》,第738页。

[2]《新三民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0页。

[3]《纪念孙中山先生》,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1—312页。

[4]《纪念孙中山先生》,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1—312页。

[5]《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

[6]《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

[7]孙中山:《三民主义十六讲》,载《孙中山文集》,第61页。

[8]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第2133页。

[9]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载《孙中山文集》,第926页。

[10]孙中山:《农工商皆有学问——宴请广东商界人士时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58页。

[11]孙中山:《制定〈建国大纲〉宣言》,载《孙中山文集》,第569页。

[12]孙中山:《要中国富强与英美并驾齐驱——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演讲》,载《孙中山文集》,第670、672页。

[13]孙中山:《振兴实业最好实行开放主义——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23、624页。

[14]孙中山:《行之非艰,知之惟艰——在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710页。

[15]孙中山:《精神与物质相辅而用——在桂林对滇赣粵军的演讲》,载《孙中山文集》,第738页。

[16]《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197、223页,第九卷264页。

[17]孙中山:《精神与物质相辅而用——在桂林对滇赣粵军的演讲》,载《孙中山文集》,第738页。

[18]孙中山:《〈建国方案〉序》,载《孙中山文集》,第682页。

[19]孙中山:《建设民国之政见——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41、643、644页。

[20]孙中山:《富国之策自扩充铁路始——在北京全国铁路协会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32页。

[21]孙中山:《借债 条约 主权——在北京报界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38页。

[22]孙中山:《建设民国之政见——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41、643、644页。

[23]孙中山:《建设民国之政见——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文集》,第641、643、644页。

[24]《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25]《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26]《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27]《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28]《同盟会宣言》,载《孙中山选集》第69页。

[29]《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30]曾乃硕:《国父与台湾革命运动》,转引自唐德中《速图中国之统一——中山祖国统一思想论析》,第15页。

[31]庄政:《中山先生与台湾》,转引自唐德中《速图中国之统一》。

[32]《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33]孙中山:《国民会议为解決中国内乱之法》,载《孙中山文集》,第891页。

[34]《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35]《孙中山全集》第一、五、六、九、十卷。

[36]《纪念孙中山先生》,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1—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