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渊源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灿烂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史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的先民就发明了表示次序的符号——天干和记录时间的符号——地支。由于实践应用和生活、生产的需要,人们又把天干与地支组合成为干支并循环使用,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下一个轮回又从新的甲子开始从头排列,即六十年后,又进行新的循环。如表1、表2:
表1 天干、地支次序表
表2 六十甲子顺序表
续表
同时,人们结合对社会和天象的进一步观察,又把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到的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记录年份,表示某年,于是十二生肖新一组系列符号便渐渐形成了。所谓“肖”者,就是“像”的意思(肖像),谓某年以某种动物形象来代表。反过来说,指某种动物就表示某一年。如表3:
表3 生肖纪年表
十二生肖,又称为十二属、十二相属、十二属相、十二禽、十二兽、十二神、十二物。因为是采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组合,含意即为某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种动物,所以又称为“生肖”,一共有十二种动物,故名曰“十二生肖”,实际上十二生肖乃古人对于动物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生肖中只选择十二种动物呢?据《左传·哀公七年》记载,古人认为十二是“天之大数”。持“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观念的先辈们,把天体划分为十二个天区,称为“十二次”,又分别冠以“黄道十二宫”的名称,并按照“天人合一”思想,进行天区与地域的对应,也将国土划分为“十二分野”,于是就出现了所谓行政区划的十二州。进而就有诸如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月和一日十二个时辰之说。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又相应有了什么十二府、十二经脉、十二律、十二藏和十二景,以及十二金牌、金陵十二钗、十二个放心等。甚至还包括十二的倍数,也都被视为圆满之数。比如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和其他方面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行等许多十二数的崇尚现象,在雅俗文化与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可能是与凡十二的倍数数字,也同样都是九的倍数有关系。中国人历来讲吉利,在数字当中,九就是一个吉数,不仅因为九是最大的数,还因为九的谐音为“久”,有射“地久天长”“长治久安”等吉语的关系。所以十二这个数字在古人的意识之中,是神秘的、寓意深刻的、内涵非常丰富的。今人可能尚未尽解其意,故十二生肖的精髓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揭示。
清代以来,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十二生肖之说始见于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名著《论衡》。这是清嘉庆进士梁章钜在他的著作《浪迹续谈》中首先提出的。《论衡·物势篇》中写道:“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把十二生肖中除龙之外的十一属都点到了。而在同书《言毒篇》中又写道:“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该书中将十二生肖全部点齐了。梁还在书中列举了南朝人沈炯曾创作《十二属诗》一首,也印证了十二生肖至少在汉末已经存在。今人吴裕成在其著作《十二生肖与中华文化》中明确指出,在王充之前,十二生肖早已出现,20世纪70年代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已有十二生肖的记录。专家们还在更早的《诗经》和先秦文献里,也陆续发现生肖的有关内容。生肖文化现象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宋代时,党项羌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夏国就是实行十二生肖纪年的。新疆的柯尔克孜人也以十二生肖纪年,但在十二种动物中则以鱼代龙、以狐狸代猴。蒙古族也使用生肖纪年,蒙古语称为“阿尔本浩牙勒吉勒”,而十二种动物的排位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在一些民族里,十二物中还出现有虫、凤、蚁、雀、穿山甲、蜥蜴、肉、人等不同生肖形象。藏族的生肖纪年与中原汉族大体一致,据说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时带去的。外国也存在生肖纪年方式,印度的十二生肖顺序是:鼠、牛、狮、兔、龙、蛇、马、羊、猴、金翅鸟、狗、猪;柬埔寨十二生肖的顺序是:牛、虎、兔、龙、蛇、马、山羊、猴、鸡、狗、猪、鼠;泰国十二生肖的顺序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埃及、希腊等国家十二生肖的顺序是:牡牛、山羊、狮、驴、蟹、蛇、犬、猫(或鼠)、鳄、红鹤、猿、鹰。不同国家略有变化,如出现蜣螂、公羊、公牛、隼等动物。但无论是“土生肖”还是“洋生肖”,都列十二之数,这一点在国内外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