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19年,孙中山出版《孙文学说》,在卷一《知难行易》中将宪政下的地方自治概括为:“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人民对于本县之政治,当有普通选举之权、创制之权、复决之权、罢官之权,而对于一国政治除选举权之外,其余之同等权则付托于国民大会之代表以行之。”综合他在1920年发表的《地方自治实行办法》等资料可知,孙中山的宪政下的地方自治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央与地方之关系,他在1912年《在济南记者招待会的谈话》中指出,中央有中央之当然之权,如军政、外交、交通、币制、关税。地方有地方当然之权,自治范围内都是。属中央之权,地方不得取之,属地方之权,中央也不得代行。
2.地方自治的范围以“一县为充分之区域”,若不得一县,则联合数乡村,而附有纵横二三十里之田野者,亦可为一试办区域。这是因为地方自治只有实行选举权、创制权(主法权)、复决权(依公意废止或修改法律的权力)和罢免权(罢免官吏权)等直接民权,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民治。一省太过广漠,不利于实行直接民权,县则大小适合,适于国民使用直接民权参与政治生活。
3.自治以实行民权、民生为目的,以该地人民的思想智识为题实行自治的标准。“若自治之鼓吹已成熟,自治之思想已普遍”,则可清户口、立机关、实行自治。自治权限有组织地方自治机关,选举、罢免地方官员,创立地方自治法律,管理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等。
4.自治机构及其职能。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并兼任内政部部长,为在广东首先实施民有、民治、民享政治,拟定《内政方针》,进行地方自治的具体实践。其关于地方自治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的规定具有一般意义。他规定,设地方自治局,调查户口、拟定地方自治法规、监督各地方自治机关;设社会事业局,育孤、养老、救灾、卫生防疫、收养废疫、监督公益及慈善各团体;设劳动局,保护劳动、谋进工人生计、提倡工会;设土地局,测量土地、规定地价、登记册籍、管理公地;设教育局,筹办普及教育、改良已立学校、振兴高等教育、改良风俗、办理通俗讲演;设农务局,制造并输入机器肥料、改良动植物种类、保护农民、开辟荒地、培植及保护森林、兴修水利、提倡农会;设矿务局,奖励民厂、草定工厂法及工人卫生条例、输入机器及原料、监督各工厂;设渔业局,保护渔民、建筑渔港、改良渔船及渔具、保植渔种;设商务局,奖励国货、检查国货优劣、保护专利及牌号、奖励海外航业、监督专卖事业、设立贸易银行及货物保险公司;设粮食局,管理国内粮食、核定并监督粮食之输出入;设文官考试局,进行普通文官考试、高等文官考试。此外还设行政讲习所、积弊调查所等。按孙中山先生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的规定,他所建议之地方自治团体,“不止为一政治组织,亦并为一经济组织”,兼有管理、发展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职责。
5.地方自治的步骤。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在上海民主学会的演说》中提出实行地方自治的第一步为户口调查,其次为改良交通、推广教育、振兴实业(农、工、商业)。1920年,他进一步将之具体为:一、清户口;二、立机关;三、定地价;四、修道路;五、垦荒地;六、设学校。他认为实行地方自治,首先要清理户口,确定负自治责任的人数,使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必当尽义务,乃得享权利;不尽义务者,停止一切权利”。未成年人、老人、孕妇、残疾人等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户口既清,则可以从事组织自治机关。由成年男女享有直接民权,选举立法机关及执行机关,管理当地社会、经济事务,并以法律规定人民对地方自治团体的义务。这样,一县百数十万人民,或数乡村一二万人民,成为“一政治及经济性质之合作团体”[18],在此基础上,核定地价,修筑道路,开垦荒地,设立学校,发展社会经济,推广教育。若以上五事办有成效,则逐渐推广到农业合作、工业合作、交易合作、银行合作、保险合作等事,并设专局经营自治区域以外之运输、交易。如此,由一县以至一省一国,奠定“民国万年有道之基”。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个系统提出地方自治思想,并予以实践的社会革命家。他的地方自治思想贯穿了其革命理论和社会建设两大部分,成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石之一,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关于地方自治与人民共和之间的关系、地方自治与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等精辟的见解,至今仍熠熠闪光,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今天,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变之际,我们要充分继承、吸收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1997年7月,纪念孙中山奉安大典70周年学术讨论会〈南京〉入选论文,发表于《团结》杂志1999年增刊。署名:吴忠礼、刘文锦)
【注释】
[1]《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2]《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3]《建国方略》卷六。
[4]《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5]《建国方略》卷六。
[6]《建国方略》卷六。
[7]《建国方略》卷六。
[8]《国父全集》(第二册)。
[9]《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0]《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1]《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2]《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3]《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4]《建国方略》卷六。
[15]《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6]《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
[17]《建国方略》。
[18]《孙中山全集》卷一、二、三、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