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谈读书问题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大家聚到一起,讨论一下关于“读书”的问题,是以文会友的一件乐事。我国早在2000年,就曾把每年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提倡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和全社会“书香”氛围的形成,其意义深远。读书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兴旺的需要、民族振兴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书香浓郁的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热爱学习、勤奋读书而成就伟业的名儒、文豪、大师和先哲,为我们树立了读书报国的好榜样。他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并创造大量灿烂的文化成果,给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也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珍品。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适逢国家盛世、民族复兴和再创辉煌未来的历史新阶段。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也是繁重的,任重道远,前无古人,因此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勤奋读书,武装自己,勇挑重担,在伟大的时代里建功立业。
但是,徒有一腔热血和豪言,而腹中无诗书和经纶,那么胸中也就难有宏图和壮志,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样,只能是空想罢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报效国家,完成历史使命,途径只有一条:刻苦学习、读书——增长才干、本领——为新时代添砖、加瓦,除此别无什么捷径和窍门。
谈到读书问题,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应该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记得去年的今天,也是在这个地方,我对于读什么书,发表过一点拙见。当时我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提出读带有共性的“三种书”的看法,即一为“社会”这本大书(书本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书(指导一切的思想理论原则),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国学)书(民族文化是强大国力的基础和软实力)。当然,就个人而言,不同行业、专业的人,更应该研修与自己所做工作有关系的专业书。
今年,我还想乘此机会,再谈一点另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关于阅读和使用“工具书”的问题。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器”,就是人们劳动、生产中为了提高效率所使用的器具、工具。在读书、学习和从事文化、科研工作中,也有一种可以提高效率的书,叫“工具书”。它是将相关知识与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再按一定排检次序进行编印,帮助读者根据需要快捷检索的特种图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手册、年鉴、表谱、书目、索引、图录、图谱等。这样看来,所谓工具书,就是指在学习或工作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的图书,也就是说,凡用一定的观点,收集某种资料并按一定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图书,就称之为工具书。概括起来说,大凡供阅读的书,称为一般图书,而供质疑解惑查考用的书,则称为工具书。但是,两者的区别也非绝对的,因为根据使用者的目的与需求不同,有些书既可以供人阅读,又可供人翻检。如类书,既是查找古代各类事务的工具书,而对于从事书中所涵某项内容进行专门研究的人来讲,又是必读之书。类书中有(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清)《四库全书》等,最为全面、权威。类书是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礼教等分成大类,之下再分为天、人、乐和居处等部,其下再分为子目,读者想了解某一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按类别目,随手翻检而得。又如政书,是查找古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凡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无所不包,对于一般求解某事的人和研究者,都能方便各取所需。政书中有(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被后人合称为“三通”,影响最大。政书一般分为食货(经济)、选举(教育、人才选拔)、乐(礼乐、文化)、兵刑(军事、司法)、州郡(地方行政)、边防(中外关系等)和灾异、氏族、谥法等内容,使用、阅读都非常简便。它们既是工具书,又是史书,就看你怎么用了。同样,许多供人阅读的史书,也可以当工具书用,如国家所编修的正史,当然是权威史书,后人读史明经,主要依赖这类称为国史的二十四史。但是,有些读者,因工作性质不同,不需要去阅读这样的庞然大物。正史一般是由帝王本纪、天文、律历、礼乐、地理、食货、人物、艺文、番夷、属国等方面内容组成,要了解哪一类内容,可以按图索骥,也很方便,所以正史也可起到工具书的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方言殊异,加上交通不便和载籍浩繁(十万种、一百万番之巨),其中又因文字艰深,识文、解义、断句,亦非易事,给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带来许多困难;另外,一个人一辈子,生命和精力有限,再废寝忘食,穷经皓首,往往也难识海洋的冰山一角。所以既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又要学会节省时间,争取事半功倍——学会使用工具书。
中国的古代典籍一般按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划分,如同甲、乙、丙、丁四座知识殿堂。
第一,经。儒学必读的经典著作,包括十三部书,称十三经。排序是:《周易》(古典哲学和推测自然与社会变化的预测书)、《尚书》(上古历史文献)、《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周王室和战国间各国典章制度)、《仪礼》(春秋战国间部分礼制汇编)、《礼记》(秦汉以前礼仪论著选集)、《春秋左传》(传说为春秋间左丘明据各国史料解释孔子所著《春秋》的史书)、《春秋公羊传》(传说为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撰解释孔子著《春秋》的又一本史书)、《春秋谷梁传》(传说为战国间鲁人谷梁赤撰解释孔子著《春秋》的史书)、《论语》(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孝经》(传说为孔门后学所作,论述封建孝道和宗法思想)、《尔雅》(中国最早解释词义专著)、《孟子》(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载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第二,史。指历史著作。有正史,以二十四史为代表,加上《新元史》、《清史稿》实为二十六史,计三千一百二十六卷。多种史书和史料汇编加到一起,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而兴叹。
第三,子。一般指哲学著作,同时也包括神话、传说、笔记、杂录和志怪小说以及宗教等书。
第四,集。指诗、文、词、曲的结集。官、私各种选本很多。最早的集子,当书《诗经》《楚辞》和《昭明文选》,但严格来说,它们不能算作工具书,因为是必修的基本教科书。集部的代表作包括:诗(如《全唐诗》《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词(如《全宋词》等)、曲(如《元曲选》等)、文(如《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杂剧(如《元明杂剧》等)、小说(如《太平广记》《唐宋传奇集》等)。
按“四部”分类就如同寻找到了自己要进入的知识殿堂,还要有一把打开金锁的钥匙,这就要学会查索的检字法,然后才可以入室登堂,见到要了解的宝物(知识)了。检字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按照字形检字;其二,按照字音检字。字形检字,又有部首、笔画、笔顺和四角号码等四种方法。字音检字,有声部、韵部和注音字母以及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
对号入座,探囊取物,各取所需:
一是查字、词。学认字,是普度儒学的启蒙教育,当属于儒学经典教科书之列,先在“经部”找,其中《小学》和《史籀》就属于文字学。更直接的字书有(东汉)《说文解字》、(晋)《字林》、(梁)《玉篇》、(宋)《字通》、(明)《字汇》、(清)《康熙字典》等。
词,由字组成,也属经部。释词方法有两种:其一称“诂”,即用当代普通话的词语说明古代词、方言词的意义;其二称“训”,即解释词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以及它与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别。我国最早解释词义(训诂)的书是十三经之一的《尔雅》。第一部群众口头语言词典为《方言》。第一部韵书是《广韵》。
现在,多种字典、词典和专门词典很多,针对性很强,如《辞海》《词源》《辞通》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及《汉语小词典》《同音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假大字典》《甲骨文字典》等等,可视情各取所需。
二是查书。即先找书目,再了解书的名称、卷数、作者、版本等,它涉及目录学、版本学和书籍发展史。夏代是否已有典籍,因未见到实物,难说。殷商朝的典籍已出现和史官的设置。《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吕氏春秋·先识览》记曰:“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另外,甲骨文中也出现爯册、祝册、工典等字词。册是绳穿简状,典是双手捧册状。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记商王室占卜的记录,虽不是书籍,也可称书的滥觞。
我国最早的书籍是《尚书》,其中的《商书》五篇应是商代的作品,至少《盘庚篇》为商史官所作,应无问题。时载体多为甲骨、青铜器、石头、竹签、木片,亦多为官方文告、档案等,无私人撰写。私家著述出现在春秋战国间。《墨子·天志上》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秦火,书毁。汉兴,书兴,出现帛书。秦始皇每天阅文一石(一百二十斤,约今六十斤),又所谓“学富五车”,皆谓简牍也。三国至唐末,纸的发明,推动书出。晋人左思撰《三都赋》,宁夏大儒皇甫谧作序,引起“洛阳纸贵”。帛与纸,都可卷起,出现卷的图书装订单位。北宋毕昇制活字,推动印刷业和书业。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器印刷传入,印刷、书业更加发达。
书多是好事,但给查找书带来困难。
怎么查书?
先查正史《艺文志》,当期与前代主要著述均有记录。
再査各代的目录学书(官、私皆有,唐宋后较多)如(唐)元行冲等《群书四部录》、毋煚《古今书录》,(宋)欧阳修等《崇文总目》、晁公武《群斋读书志》,(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清)《四库全书总目》等。
近代以还,目录书更多、更细、更专。如张之洞《书目答问》、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王韬《泰西著述考》(译著)、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康有为《日本书目志》,以及袁昶、龙启瑞《经籍举要》,孙殿起《贩书偶记》。1904年开创中国近代图书馆藏书目录先例,名为《古越藏书楼书目》。
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区都编写了许多大型综合目录书,如《全国总书目》(1949—1960年)、《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每年还有《全国新书目》出版。馆藏图书目录分书名目录、著作目录、主题目录和专科目录等。还分为古代版本书、近现代版本书、善本书、禁书和伪书、地方文献等。
还有查专项内容的工具书,如查人物、查地名、查时间(年、月、日和大事)、査报刊和论文资料、查文物图像的书。
当今,互联网更为方便、快捷、实用,但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还得要看版本、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