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宝库之中,有一种称为《易》的文化典籍和思想成果。它历经坎坷、兴衰、考验,仍被古往今来的统治阶级和士民官商普遍尊崇为“天书”,充分显示出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近现代以来,甚至外国学者也把它视为奇妙的“未来学”著作,赞喻其是“宇宙代数学”和“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易》,也称《周易》和《易经》。所谓“经”,就是文字。而在《周易》之中,系指与“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我国古代的书籍,一般多以图画与文字合璧的形式出现,其中文字便称为“经”,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经”,就是指著作。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派优选出经过孔子亲自整理过的五部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基本教科书和宣扬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所以这五部书就成为学习儒家学术思想的必读书和经典著作,于是它们就分别被尊称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即《仪礼》或《士礼》)、《易经》、《春秋》(即孔子编撰的鲁国春秋时期的编年史著作)。此时,《易》首次升格为“经”,正式列为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将《乐经》列入经典,这样儒家经典又增加了《乐经》,合为“六经”,《易经》仍为“六经”之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在“明经”科目中,共列出《九经》作为必考内容。《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即《礼经》)、《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大戴礼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简称《穀梁传》),它们均是研究和阐释孔子《春秋》的著作;再加上原《易经》《书经》《诗经》,计为《九经》。《九经》从此成为官学考试的主体内容,但它们仍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内容。五代时期,又发展为《十一经》,除增添孔子的《论语》外,又把记录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思想观点的《孟子》一书也列为经典,合称为《十一经》。宋代,儒家经典发展成为《十三经》,它们的排列顺序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显然,《周易》的地位已上升到《十三经》之前列,号称群经之首,地位显赫,至今没有改变。
《十三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而儒家思想又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稳定地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十三经》系列丛书博大精深的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它无可置疑地成为我们全民族国学的灵魂和华夏文化的基础。因此,亘古以来,无论何人,要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求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或是具体探索我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经济、军事、伦理、民俗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均离不开对《十三经》的研究。
作为《十三经》之首的《周易》,就其本质观之,它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哲学著作,正如我国战国时代的伟大哲学家庄子所说:“《易》以通阴阳。”阴阳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易》当属于哲学范畴,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抽象概念和逻辑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人们习《易》应透过它的卦爻占筮等表现形式和神秘色彩,着重掌握其深邃的哲理内核与特别的理论思维模式。毛泽东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结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里面,而“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众所周知,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更是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灵魂。《易经》中所蕴涵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刚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充满忧患意识的处世态度,特别是它把握事物本质,预测运行规律的概括性、抽象性、灵活性,堪称是识人、察物、驭政的高级参谋。总之,《周易》成为儒家群经之首、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泉,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我们有幸身逢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伟大时代,古老的易学成为一门重放光芒的新兴学科和显学,受到国内外广泛追捧,习《易》热潮在全国方兴未艾。何为易学呢?简单回答,易学就是研究《易经》,阐释“易道”并以《易》的思维模式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问。但是,易学如海洋,深奥无穷。要进入这座玄宫探宝,基础还是应从“文化入门”探路,因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作为文化典籍和哲学成果的《易》,当然归属于“文化”这个“总和”之中。
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周易》的内容包括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来看,似乎是一种论述阴阳八卦的专著,而忽视了该书的精髓却是运用“一分为二”与“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和对立统一法则,并用以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身的各种信息,即该书的哲学本质属性。
《易》是研究精神文化范畴的,其哲学属性决定了它是属于意识形态层次文化的内容,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科学和哲学都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并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即真正科学的哲学形成之前,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哲学成果,都是有局限性的,《易》也不能例外,我们应遵循“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继承、弘扬、发展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1]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