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根文化——龙文化
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灵魂。龙文化代表着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她有神圣的号召力、巨大的创造力和极强的凝聚力,永远召唤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团结奋斗,振兴中华。龙文化应当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源头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源头。那么,人文意义上的龙在哪里?龙是什么呢?今六盘山古称陇山。陇山,就是龙山的转音,说明六盘山是“龙的传人”始祖的故乡。龙,原并非谓人,而是指以“龙”为图腾(族徽)的一个部落或具有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历史符号。后来历史和部落被渐渐人格化,于是“龙”就是对一个圣者和伟大的部落首领的称呼,并且又被不断加以神格化,于是这个具备人龙与神龙双重身份的人、圣人、神人就是特指伏羲(包括女娲)。从古史传说中我们得知,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最早以龙(原形为蛇)作为图腾标志的正是以伏羲和女娲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在联盟之前,伏羲与女娲分别是两个有着长期通婚友好关系的双胞血缘集团的男、女酋长,并均以蛇为图腾。后来又有许多部落加入联盟,需在蛇图腾的身上添加新入部落原有图腾的主要特征,于是经过不断地“画蛇添足”后,蛇就演化为不伦不类而且威力无比的神物——“龙”了。又据古史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华胥的子女,所以“龙的子孙”,也往往自称为“华人”。传说华胥曾沐浴于雷泽(圣湖),看到湖边一块大石头上有一个很大的脚印,她好奇地上去踏了一下,于是怀孕十二年之久而生下了伏羲。这个名叫雷泽的高山湖泊应是人文意义上第一龙乡。《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5]所以伏羲应是雷神(龙)与圣母华胥的儿子,即龙子(圣子)。传说中的雷泽又在何处呢?学术界与民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但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指出,帝王祭祀全国的名山大川,其中四大名川(水)有黄河、沔水(汉水)、岷江(长江上游)和湫渊,并记曰:“湫渊,祠朝那”[6],即祭祀湫渊的祠殿建在朝那。为什么一个偏远荒凉的高山湖泊,能与全国著名的黄河、长江、汉水等并列为“四大名川”呢?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史记索隐》中说,所谓湫渊“即龙之所处也”[7]。民族学家们也认为,“朝那湫渊”就是“龙池”“龙渊”和“龙山”的意思。因为“朝那”是古羌语的遗音。“朝”,发音“朱”,民族语意为“龙”;“那”,发音为“挪”,语意为“山”,则“朝那湫渊”应理解为“龙山之上的龙渊(池、湖)”[8]。这不就是《山海经》所说的“雷神”(龙)的家吗?也不就是指圣母华胥孕圣子伏羲的圣水吗?湫渊在何处?南朝宋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里说:“湫渊在安定朝那县”[9]。唐朝另一位史学家张守节也在《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说:“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10]即今固原原州区境内。明清以来,各种地方志书的记录,更是屡见不鲜。2007年11月,在东海子湖畔发现一块石碑残片,阴刻有“□那之湫”等文字,当是“朝那湫渊”的最新物证。以上考证,确定了测定湫渊坐标原点应为安定郡、原州、平高县,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然后再按《史记正义》所指明的“东南”方位和“二十里”的距离去寻找,就易如反掌了,很方便发现今固原东南方向,固原与彭阳之间十公里左右地方的“东海子”就是古湫渊。其东侧不远处还有汉代古城遗址一座,专家已考证定为秦汉间朝那县城故址,现在是彭阳县古城镇驻地。真正的湫渊找到了,中华祖龙的家乡也可以定位了,那就是宁夏固原与彭阳之间的高山湖泊东海子——朝那湫渊。
当然,关于六盘山地区是人祖伏羲和女娲的故里,是中国祖龙诞生的地方的传说,还有六盘山西麓甘肃秦安县大地湾考古发现的实物支持和发源于六盘山脉北段宁夏西吉县月亮山葫芦河流域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丰富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作为印证。传说虽然不能作为信史,但传说也是古人在文字没有发明以前,通过口耳传承本部落历史的一种方式,今人称为“口碑史”,如果脱去它神话的外衣,里面确实包含着许多古史的珍贵元素和信息,我们不应当轻否、轻信,而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正如马克思所说,神话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1]。换句话,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反映历史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这说明宁夏区域文化的根就扎在六盘山龙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文化同源、同根,骨肉相连,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