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乐园

六、历史上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乐园

宁夏地处中原农业民族汉儒文化与边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天然交汇地带,所以历史上这里很早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各部落大出大进的天然牧场和活动的大舞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化为不同的部族,中原王朝对他们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夏代被称为荤粥,殷商又称鬼方,西周称猃狁、氐、羌等,春秋战国以戎、狄呼之。到战国后期,各小部落结成大的部落联盟,称雄大漠南北,统称为匈奴和东胡;而在宁夏境内则存在一些互不统属的小的“邦国”,如南部有义渠、乌氏戎国,北部有朐衍戎国等,后均被秦国兼并而划入秦王朝北地郡范围之内。可见对于宁夏地区的开发,游牧民族当首建其功,宁夏的地域文化应该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而形成的极具特色的塞上文化。这是有历史为证的。

其一,汉代在宁夏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北地属国”(亦称为安定属国、三水属国)。秦汉间,北方游牧民族联合成立强大的匈奴汗国,时常南犯,对汉廷构成极大的威胁。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大将卫青、霍去病等部多次大败匈奴,其中右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受到沉重打击,为了逃避匈奴大单于伊稚斜的问责,二王密谋降汉,后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所杀,两部四万众内归。汉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并在北方设立五个属国安置其部众,其中在宁夏境内设有北地属国,地在今同心县和红寺堡区境内的大罗山一带。后因其地由北地郡划归新析置的安定郡管辖,故改称安定属国。又因属国与三水县同驻一城,故又被称为三水属国。所谓“属国”者,正如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所解释的:“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这是汉廷对归顺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自治管理形式,即划定一个特殊的行政区,让居住在这一行政区内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行政事务,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语言和民族习俗,以及社会组织、吏治、官号等都保持不变。但是,朝廷要在这一行政区特派一名官员,名为“属国都尉”,进行监管,并且属国在政治上必须服从中央的大政方针,在军事上还须听从中央的统一调遣,担任征战的军事任务。所以,属国的少数民族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方面,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汉族人民一起,作出自己的贡献。属国是秦汉时期民族自治管理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最早实行民族自治的实验,也是祖先解决各民族和睦团结、共同建设家乡的高超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宁夏考古工作者曾于1985年在同心县的王团乡和河西乡倒墩子等处发掘出20多座古墓,出土了动物纹透雕细带饰、车马饰等物件。经考证被认定是西汉中晚期的墓葬。从葬俗和出土部分物件分析,与蒙古、外贝加尔地区所发掘的汉代匈奴墓葬的面貌基本一致,具有较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可能是汉代匈奴三水属国留下的遗物,这也是汉三水县和三水属国的治所的一个佐证。

其二,唐朝曾以灵州为中心,建立一系列具有民族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羁縻府州。隋唐间,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部强大起来,不断内侵,给边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大败突厥大汗颉利,其部落10万之众降唐。太宗接受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采取积极的民族政策,善待归附的突厥各部贵族和民众,把他们集中妥善分遣到北方从幽州(今北京)到灵州的广大地区,分别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进行安置,任命原突厥各部酋长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实行自治管理。其中东突厥著名的大首领阿史那社尔所率领的部族数万人被安置在灵州境内。唐廷授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并将高祖李渊的女儿衡阳公主下嫁给他为妻,封他为驸马都尉。后来唐廷又在北方特别设立6都督府和7州,对内附的铁勒、回纥等13部进行安置,其中有1府5州地处于灵州境内。他们分别是:都蓝部居燕然都督府,浑部居皋兰州,阿铁部居鸡田州,跌结部居鸡鹿州,俱勃罗部居烛龙州,阿史德特建俟斤部居祁连州。今已知这些府、州大都建在灵州境内,但其具体地望无考。

唐高宗即位以后,仍然坚持推行唐太宗执政时期的民族政策,还于咸亨三年(672年),在灵州境内设置安乐州(今同心和红寺堡境内),把原牧居于青海和河西走廊境内的吐谷浑国部众安排在这里。调露元年(679年),唐廷又在灵州、夏州南境和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南、宁夏盐池县以北一带新置鲁、丽、塞、含、依、契等6个州(具体地望失考),以安置早已内迁的西域“昭武九姓”胡人各部落,史书称这些胡人为粟特人,故而其州就统称为“六胡州”。

唐朝设在边地这种带有自治性质的羁縻府州,不同于内地的府州,一般都是只有州府之名,而无城郭之建和户籍管理,当然也就不承担赋税劳役。唐朝的羁縻州形式,实际上就是汉代的“属国”制的演变。这种让少数民族(一般都是游牧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办法,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权有效管理边政与少数民族事务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形式。

唐朝在灵州等地所设立的“六胡州”,主要是安置粟特胡人,他们来自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康国、米国、伊国、史国、曹国、石国、安国和火寻、戊地等9国的部落。

还有吐谷浑国王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室淮阳王李道明女)部族也世世代代在灵州境内,“安而且乐”地生活着。

其三,在现代史时期,宁夏再次出现过“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以后,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得到扩大和巩固。1936年5月,中革军委命令以中央红军的红一方面军为主组建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率红军主力部队向宁夏、甘肃挺进,执行西征战役,以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在宁夏会师北上抗日。6月底,西征红军先后解放了宁夏南部的豫旺县(今同心县)和海原县大部,帮助地方成立各级苏维埃临时政府。10月20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半个城(即今同心县豫海镇)清真大寺隆重举行。大会讨论通过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条例》等有关决议案。选举产生以贫苦农民马和福(回族)为主席的自治政府领导班子。大会还决定正式起用刻有中国共产党党徽和阿文、汉文两种字样的自治政府印章。自治政府的办公地点设在今同心城南15公里的王家团庄。自治政府管辖8个巩固区:半个城、王家团庄、高崖、马家河湾、窑山、下马关、李旺堡、豫旺堡;4个游击区:喊叫水、韦州、惠安堡、关桥堡。总人口3万多,面积约8200平方公里。成立大会以后,陕甘宁省委决定成立中共豫海县委,由贺恩宽任县委书记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族人民的自治政权,是回族人民争取解放的先声,也是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一次伟大实践。

时间跨越两千多年,时代显然大不相同,阶级内涵也完全相异,但是在同一个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三次民族自治的政权形式其意义的不同凡响,这难道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吗?

现在,宁夏又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这是自然而然和顺理成章的事情,更是历史的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