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失传明志初寻

(四)其余失传明志初寻

明代的宁夏和固原是“九边重镇”之二,而且统一指挥西部“四镇”的总督府(全称陕西三边总督)也设在固原,是兵家所称“三边据险,固原居中,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应甘、凉,是谓四塞之接也。”古有“中华襟带”之论。[66]对于经营边务的大员来说,这样的要区、形胜之地,当然要定期编修方志,以考舆地、载沿革、记建置、录赋税、赞乡贤、传风教,以备后世治边者之参考矣。但是,正因为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地震频频,所存文献十不及一,明修方志,也不能幸免,现从相关资料中得知,明代散佚的志书有:

1.张治道(号太微山人)撰:《固原州志》

据《万历固原州志·刘敏宽序》曰:“固原州志二种:一乃太微山人张氏治道所撰”。同一志书的《董国光后序》亦曰:《固原州志》“一志于张太微山人。多旁稽,无当事实。”[67]据牛达生、牛春生合撰的《明代固原州志及其史料价值》文中说:“张本曾著录于《万历内阁书目》和《千顷堂书目》,至今未见传本。”但是,刘敏宽和董国光在前后序中都提到张志。董还在《后序》文中有“多旁稽,无当事实”的话来分析,刘、董二人在编修《万历固原州志》时是参阅了张志的。所以1993年6月出版的新修《固原县志》也将张志写进《文化体育志》中。

2.杨宁撰:《嘉靖固原州志》(二卷)

此志在《明史·艺文二》中有目[68],按理必为编修《明史》之人所经眼,一般不会有误。但是存世的唐龙、杨经所编修的《嘉靖固原州志》和刘敏宽、董国光编修的《万历固原州志》乃乡官修乡志,了解乡情,熟悉文脉,为什么均未提到此人此志呢?实与情理不合,仍需考证。

3.邵陆修:《嘉靖固原州志》(二卷)

此志仅见邓衍林编:《中国边疆图籍录》载目[69],未见志稿和目录书有收。

据此,固原地区于明代嘉靖间出现三部志书,即唐龙、杨经嘉靖十一年(1532年)修成的二卷本,邵陆嘉靖十一年修成的二卷本和杨宁于嘉靖间(不知何年)修成的二卷本。三志在时间上属同年,规模上同为二卷本,显然有误,亦待详考。

4.毕如松、李若素撰:《万历隆德县志》

隆德县原为平凉府静宁州属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改为平凉府直属县。万历修成的志书应称“县志”。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隆德县令常星景在修成的《隆德县志序》中写道:“隆故有志属前,此毕、李二令君厘定。”[70]乡邑学人董炜勋在本志《跋》中也说:“邑乘创自明神宗年间,历时既久,事殊势更。且鼎革后,版籍灰烬。”[71]《跋》文明确了两点:一该志修于明朝万历间(1573—1620年);二该志书已散佚。加上序文提到“毕、李二君”,作者、成志时间、版籍三要素俱全。另外,《道光续修隆德县志·黄璟序》文中也写道:“隆志创自有明神宗年间,历时辽远,迭遭兵燹,版籍渐归灰烬。”可见隆德县在明朝曾修成县志,并不是孤证。同时还在志书的《官师》内容中,记录了历代隆德县知县的情况,其中就有毕、李二君的简介:“毕如松,山东莱芜县人,举人。万历三十二年任,升宁羌知州,寻升西安府同知,修县志。”“李若素,河南南阳县人。选贡。万历三十七年任。改建学宫,重修县志。”[72]上述三方面综合辩证,可以断定此志确实编修过。但从“重修”二字来看,毕如松手里的《隆德县志》可能没有完成,所以只记录他“修县志”的事实,而该志也许在继任者李若素手中完成。如果认为毕、李各修成一部县志,因为相隔时间太短,又是一个山区小县,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么多内容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