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地方志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一、编修地方志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大约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方志一词,首见于《周礼》。其书《地官司徒下》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春官宗伯下》又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1]周代的方志,实际上就是各诸侯国的国史,即周代的地方史,史称“古国史”“百国宝书”,诸如鲁国的《春秋》、楚国的《梼杌》、郑国的《郑志》和晋国的《晋乘》等各国的历史书均属此类。此外,还有古地理书,如《禹贡》《山海经》和古舆图,即各地地图,如《神农地形图》《黄帝九州图》《舜山川图》《周职方图》等也是地方志的渊源之一。所以古方志又有图志、图经和地记等不同的名称。如隋代的《区域图志》、唐代的《沙州图经》、宋代的《太平寰宇记》等都是方志类的重要成果。南宋时期,方志文化得到跨越式发展,志书日益成熟并定型,体例规范,内容趋同,以志冠名渐渐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之上,元、明、清三代,修志已成为从朝廷到地方各级衙门和主官的官职、官责,全国的一统志,大区的总志,省一级的通志,省以下各级行政建制的志书——府志、州志、厅志、县志等和基层的乡志、里志、村志乃至各级专志,诸如名山大川志、建筑物志、名优土特产志等等五花八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全国范围内无地无志、无物无志的空前盛况。方志文化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产,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朵奇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志”的传统,因为只有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太平盛世大环境之下,修志才有条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反之,国家多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为活命和生计而发愁,怎么谈得上去修志呢?因此,自从1840年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国家面临被瓜分,民族处于危亡境地,全国财政收入远远不足以应付对外赔款的巨大支出,中国人优秀的修志传统被迫中断。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推翻了清廷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新旧军阀连年混战,国无宁日,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文化禁锢,修志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仍不具备,所以全国的修志大业,进一步陷入衰败时期,古老的修志传统相继中断近百年之久。于是地方志为何物,修志是干什么的,已渐渐被后人淡忘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早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早早动手编修地方志”的议案。与此同时,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也有委员提出“继续编纂地方志”的提案。[2]所以,1956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内成立地方志小组,并在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12年规划里作了安排。[3]1958年在党的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编纂和使用地方志。周恩来总理作了积极响应和落实,许多省区纷纷为修志下发过文件,也分别产生一些修志成果。[4]但是,在日益严重的“左”倾思潮干扰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中,使新中国方兴未艾的修志事业中途夭折。

历史迈进改革开放新时期,方志文化也同其他传统文化事业一样,枯木逢春,绽开了新的花朵。首先是学术界带头进行呼吁,并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红旗》杂志等主流媒体的支持,不断发文倡导。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以信访的形式,向中央有关部委和领导提出继续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建议。197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胡耀邦对山西省临汾市李百玉一封来信批示:“大力支持全国开展修志工作[5],率先表示支持修志。198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也公开发表意见,认为修志是一件“迫切需要的工作”,“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6]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1981年8月成立中国地方史志协会。1983年4月,中央又批准恢复并改名重新成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从此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