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原地震概述

一、海原地震概述

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即中华民国九年,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晚戌刻时分,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海原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7度、东经105.7度。宏观震中位于海原县西安州(乡)大沟门至干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靖远、景泰和今西吉等县,呈条带状西北向展开,面积2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今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福建、天津、上海、北京等省(区、市),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甚至连越南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都有震感。这次地震余震不断,延续数年,次生地质灾害频繁,山崩、地裂、滑坡、震湖屡见不鲜,城毁、村埋、房倒、人毙,县县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23.4万人,伤者不计其数。牲畜死亡和财产损失无法估量。这次海原大地震,不仅是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震中烈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全球最大的地震之一,被人称之为“环球大震”。

这次地震的中心在海原县,因此该县的灾情最为严重,“几乎全城覆没,居民幸存者仅十之一二。花崖湾山庄一带,山崩地裂,大地变更,村舍化为乌有而不知去向,全县死亡七万余口人,压毙牲畜四万多头,倒塌房屋五万三千多间。”[1]后据有关方面研究确认,全县死亡73027人,占总人口的59%,占震区罹难人数的31.2%,灾情仅次于海原的是固原、隆德二县。固原“霎时全城一片废墟,东、南两乡较轻,西北两乡尤重,九营、三营、杨老庄、七营等处几乎摇为平地,全县死亡三万余人。”[2]隆德县“地大动,若火山爆裂,山走、河移、地陷、墙倒、屋塌,全县八万人死亡达三万余。压毙牲畜五万多头,倒塌房屋近六万间……大震后一月之内,日日有小震;半年之内还几乎每月震动一次;一年以后,仍隔月有震;直至三年方始平静。”[3]邻近海固的通渭县亦死亡18208人。静宁县亦死亡15273人。镇戎县(今同心县)的同心城,也“几乎夷为平地”[4]。就连化平(今泾源县)这样一个小县,也“被难四千余人,压毙牲畜一万二千余头,全县房屋十之七皆倒塌”[5]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六盘山区的腹地,这里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生态脆弱,十年九旱,苦甲天下,在正常年景下,也只能勉强维计,遇此浩劫,生者也无活路,因为余震频袭,天寒地冻,饥饿瘟疫,灾民们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正如当时《陕甘地震记略》在报道中所写:“(灾区民众)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闻;土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旦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犟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6]这种人间惨剧,在散落于民间亲历人的写本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一民间写本记,由于人死的太多,没有那么多木板做棺材,只能“席卷尸骸”,“或弃尸暴露”,“幼孩子女之尸,未及掩埋,随手抛弃,狼犬争食,骸骨满地”,“老幼啼饥号寒,目睹惨状,虽铁石人能不酸心泪落?”[7]这就是这场千古奇灾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