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背景

二、悠久的历史背景

首先,考古学方面的表现。宁夏全境广泛分布着旧石器文化、中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在1万~3万年前,宁夏的先民就曾在贺兰山、六盘山和黄河两岸劳动、生息、繁衍。水洞沟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文化的论断”[3],水洞沟放射出宁夏历史文化的第一道光芒。

其次,创世传说的存在。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古称陇山,陇山乃“龙山”的转音。相传三陇大地是中华始祖伏羲和女娲部落联盟的游猎地区,而这个联盟是以“龙”为族徽(图腾)的,称为“龙部落”,其活动范围就称为“龙地”(陇地)和“龙山”(陇山)。陇山东麓的“朝那湫渊”(今彭阳县东海子),就是圣母华胥孕圣子伏羲和圣女女娲的“龙池”。所以六盘山地区,或是华胥和伏羲、女娲的大故里,称“羲里娲乡”。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许多成员,都承认自己是“华人”(华胥之后)和“龙的传人”(伏羲、女娲之后),其根应当就在六盘山文化圈之内。这已得到大地湾考古的佐证和地方文献的支持。专家认为,在文字出现之前,历史是依靠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只不过后人往往把历史本身人格化并进而神格化,致使真实的口传史被一层神秘的光环所笼罩,只要我们遵照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脱去这层外衣,是不难发现其中真实的历史元素的。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所谓神话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了的自然与社会形态本身”。换句话说,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反映历史存在的一种方式。当然,传说并不是信史,不可轻信与轻否。

最后,文字的记录。有关宁夏历史的文字材料,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出车》有“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和《诗经·六月》中“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的诗句。在这两首诗篇中出现了“朔方”“方”和“大原”等地理概念,它们都在今宁夏行政区域内。《诗经》所谓“猃狁”,是羌戎在周代的称呼,因其势力范围在周京的北方,故周军要在“朔方”(京都以北)筑城,以防猃狁南犯。戎人居周国的西部,所以史书称其为“西戎”,与其发生的战争,就叫“西征”。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周武王时,曾“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又说周幽王时,戎人曾“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文中所提到的泾、洛、泾渭、大原和焦获都在今六盘山区域范围内。泾,指泾水,发源于今泾源县,所以泾北当指六盘山以北,可知朔方、大原也都在今宁夏境内。如果说朔方、大原系指今山西,山西在周京之东北,就不能叫“西征”。也正因为周京西近戎狄,才有向东迁都洛阳以避戎的战略大转移。如果戎在晋地,东迁不是更加向敌巢靠拢了吗?可见,宁夏的文字历史是从六盘山地区开篇的。

宁夏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是北方各游牧部落大进大出的大舞台。至战国间,居牧在宁夏境内的部落统称为“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灭戎,在诸戎旧地设立郡县进行管理,南部设乌氏县(今固原市南),北部设朐衍县(今盐池县境内),均上隶北地郡(治今甘肃庆阳境内),至此,宁夏全境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秦朝,宁夏仍隶属北地郡。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把河套地区原住民游牧部落赶走,开始在黄河沿岸筑障、驻军、开设富平县(今吴忠市境内),移民屯戍,把农业经济推进到引黄灌区。

汉朝,建置袭秦。后析北地郡,分出安定郡,郡治曾迁宁夏富平县。汉廷向宁夏大规模移民,进行农田水利大开发,人口兴旺,良田大增,行政建置也相应增加,仅北地郡在今宁夏境内的属县就由朐衍、富平二县,新增灵武(在今青铜峡市邵岗镇境内)、灵州(在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廉(在今平罗、贺兰县之间暖泉村)三县。黄河两岸其他的城塞还有南典农城、北典农城、上河城和神泉障、浑怀障等。显然,宁夏沿黄城市群,在汉代已初具规模。南部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区),领高平、朝那、乌氏、眴卷、三水等县。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在宁夏设置“安定属国”,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这是汉廷采取自治方法解决民族问题的首次尝试,这个试验区在三水县(今同心县境内)。

东汉末年,因羌人大起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间,国家分裂,群雄割据,烽火不绝,宁夏农业经济大倒退,建置内迁,人口锐减,先后成为强势集团的附庸地。这种乱局一直到北周政权统一北方之后才有转机。北周从南方向宁夏迁移数万人口,这些“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4],宁夏被誉为“塞北江南”,缘出于此。

隋唐,结束了数百年战乱局面,尤其是盛唐大帝国的出现,带来了领土广阔、国家富裕、军事强盛、文化繁荣。时宁夏在行政上归关内道管辖,属京畿地区,又在灵州设朔方节度使,为北方特大军区。同时还在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设有国家军马场。唐太宗曾亲赴灵州,主持北方民族团结大会,被少数民族各部落共尊为“天可汗”。“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又在灵武即位,指挥朔方军收复京师,完成所谓“肃宗中兴”大业,使灵武成为再造李唐的发祥之地。从而引来众多文人骚客,推动了边塞诗的繁荣,名家们创作有关宁夏的诗作大量涌现,在宁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唐代在宁夏设置了一系列羁縻州,统称为“六胡州”,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时东突厥可汗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唐高祖李渊女)、吐谷浑王诺曷钵与弘化公主(淮阳王李道明女)等家族都在羁縻州内生活。羁縻州在灵州东南一带(今同心、盐池等县境内),宁夏再次成为中央处理民族自治的试验区。

宋代,党项族上层头目,在宁夏建立一个地方割据分裂政权,史称西夏。这又是一次历史倒退。但是党项族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现在仍有许多遗存文化熠熠生辉,可以名为“党项文化”。

蒙元,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年),以西夏故疆改设行省,名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省城设于兴州(今银川),辖地包括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和新疆邻近甘肃局部。后几经变革,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原西夏行省归并入甘肃行省,以兴州为中心,设立宁夏府路,上隶甘肃省。“宁夏”域名第一次出现。

蒙元时期,宁夏地处大元帝国的腹地,北部设省,南部又建安西王府。王冬居安西(今西安),夏住开成(今原州区开城镇),管辖范围为西北大部(除新疆)和四川全部,并在六盘山建立军事基地。所以,当时的宁夏是大西北的核心地区,也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地带。蒙元大军西征后,带来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各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们率先在西北和交通沿线定居下来,便与当地汉人、蒙古人等结婚组成家庭,生儿育女,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于元末明初。

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是退到漠北残元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渐渐集结力量,不断南犯,所以明王朝在北边的形势一直非常严峻。而宁夏是蒙古各部南下的主要路径,首当其冲,造成有明一代宁夏地区的特殊地位。宁夏地区在明代,虽然归陕西管辖,但在管理形式上又特事特办,即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屯制和军政合一的军卫建置,在官员配备上既设宁夏镇总兵,又设巡抚,并封藩王镇守,实际上是一个省级的架构。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在宁夏建立藩国。同时,又在固原设总督衙门,统一指挥陕北延绥镇、甘肃甘州镇、宁夏镇和固原镇等西北四大军镇,防区之广、兵力之盛为北方“九边”之首。明季,宁夏、固原长城环卫,堡寨林立,烽燧星罗棋布,俨然是一座大军营。

清代,由于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联合执政,历代中原王朝向北方设防的基本国策不存在必要性,宁夏的综合军事地位下降,北部变为甘肃下属的宁夏府,南部变为甘肃下属的固原州,从战区转变为生产建设的经济区。在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下,宁夏发展很快,再现了“塞北江南”的繁荣局面,并成为全国回族聚居地区。

1929年,宁夏重新设省。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宁夏,在各族人民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1936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宁夏境内会师和大聚会,并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与汉、唐间自治试验一样,仍然在今同心县,这是历史的巧合吗?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1954年宁夏撤省,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