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其悠久的历史

二、宁夏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其悠久的历史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表现形式上,既是精神的,同时又是物质的,诸如物质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和非物质文化产品。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切社会产品也都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作为历史产物的文化,当然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发展过程(包括生产、科技、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即自然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记录下来并加以阐释,就是历史。可见,文化与历史是相伴而生的,而且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往往附着于历史之中,即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既然脱离不了历史,反过来说,一定的历史也就影响了一定的文化,那么地方史影响着区域文化也就显而易见了。

宁夏地区的历史悠久,早在三四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古人类就曾在今贺兰山下、黄河之滨,直到六盘山麓的这片热土上劳动、生息、繁衍。今灵武市水洞沟、青铜峡市鸽子山和彭阳县岭儿、刘河等处发现的旧石器、中石器文化遗址、遗物以及海原县菜园子、隆德县页河子等处发现的大批新石器文化遗存就是证明。其中以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水洞沟是“宁夏人”最早生活、劳动、繁衍的第一家园,水洞沟文化自然成为宁夏区域文化的源头和第一道光芒。

另外,对于有关六盘山大文化圈内的文字史料和考古发掘的实物印证以及民间许多创世传说,进行综合辩证分析研究,同样不难发现,今六盘山及周边地区应该是中国祖龙——最早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华夏人文共同始祖伏羲、女娲等古圣贤们的生活范围和大故里。因此,进一步证明,宁夏甚至可以说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摇篮与主要源头地区。也就是说宁夏的文明史与文化,是从南部六盘山地区的固原市拉开序幕的。

夏、商、周三代,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大部,应该是北方众多游牧部落的天然牧场和活动大舞台,率先对塞上和宁夏进行初步开发。这些游牧部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划分为不同的部落,并享有不同的称呼,夏代称荤粥,殷商称鬼方,西周又有猃狁、氐、羌、狄、昆夷等不同的名称。春秋战国间,多以戎、犬戎(西戎)、翟戎和匈奴、胡呼之。到春秋战国后期,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中原日趋统一的诸侯大国,也开始形成一些大的部落联盟,其中以与宁夏毗邻的匈奴汗国最为强大。当时宁夏境内,还被一些戎族部落占领着,他们互不统属,择地分建了许多小的城邦方国,其中在今宁夏南部有乌氏戎国、义渠戎国,在北部有朐衍戎国等。大约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时,秦国灭西北诸戎方国,在原戎地分设陇西、北地、上郡,并“筑长城以距胡”[4]。其中北地郡的治所在六盘山之东,今与固原市相邻的甘肃庆阳市宁县,今宁夏南部的乌氏戎国改设乌氏县,北部的朐衍戎国改设朐衍县,均为北地郡的属县,宁夏地区进入中原秦国的版图,当始于公元前272年。从此以后,宁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既与中原王朝同步前进,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和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