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开发地域文化优势,立志向社会奉献佳作精品,努力培养跨世纪...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伟大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为人类的文明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对于这份厚重的珍贵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就是批判地继承,而不能数典忘祖,搞民族虚无主义。因为今天的文化是从历史的文化发展而来的,对于传统的文化不进行认真的基础理论研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瑰宝缺乏深刻的求索,不在祖国丰富的哲学思想宝库中总结“国精”,陶铸“国魂”,今天的新文化就会因为断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茎而失去源泉和动力。这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它终将要动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而破坏我们的立国根本。
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方面,古往今来是走过不少弯路的。如汉代的“独尊儒术”就是对弘扬战国时代诸子文化的羁绊,近代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彻底打倒孔家店”口号,又从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儒家的主体思想。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解决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问题。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厚今薄古”的方针,为社会科学打开了新天地并端正了方向,因而新一代广大社会科学和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品位、科研视野和思想修养有了飞跃性的变化,为社会基础理论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今天,无论是儒、释、道、墨、法、兵、杂各家,或是外国的古希腊、罗马、印度和文艺复兴思想,都能像五行造一那样兼收兼蓄、揉而用之,并积极开掘其现代意义,从具体的历史演进中寻找思想文化运行的内在规律。但是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规划、有重点地进行选题,首先要抓住民族的、地方的特色优长学科,推出拳头力作,培养专家学者,占领某些研究领域的上游和制高点,为繁荣宁夏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宁夏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