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 宁静而致远

厚积而薄发 宁静而致远

首先祝贺大家通过竞争,被择优选拔进入宁夏社科院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对于你们的明智选择,我感到非常高兴。有你们这一批批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加入科研行列,宁夏社科院后继有人,后来居上,一定会更加兴旺发展。

大家进了宁夏社会科学的大门,将要以社会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这是一项既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学问,无外乎分为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三大类。社会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社会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美学为研究对象的,具有阶级性、实证性、评价性和纯思维的特点。社会科学既关注社会,更关注人,它基本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和上层建筑的领域,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注定了我们需要一辈子在崎岖的山路上勇往直前,努力攀登。

我于1965年大学毕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马马虎虎已经40年了,在辛苦之中也沉积了一些肤浅的体会,略加整理,就其主要方面和共性特点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基础研究。如果打算吃社会科学这碗饭,就要选准研究主攻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并作好心理准备。就是说首先要做到“三定”:一是把研究领域定下来,二是把自己想要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定下来,三是把从事社科研究的生活方式定下来。从而要下定决心,宁静致远,气沉丹田,坚持面壁十年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克服浮躁,打牢基础,厚积薄发。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古代典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作为个人,有限的人生,面对如此无限的知识大洋,没有献身的精神,毕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坚强意志,最终可能望洋兴叹,无所作为。

在基础研究这个问题上,我还认为,不论是研究什么领域、什么学科,有三个方面应该是具有相通的共性(可谓之“三功”):

一是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政治标签,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中。马列主义理论功底还包括政策水平,而政策又有三方面要求,即党和国家总的大政方针、各方面具体的政策规定、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的现行方针政策。党的政策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只有既懂理论又熟悉政策,才能真正在言论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缺乏这样的功底,不仅出不了有深度的成果,甚至有可能出偏差、犯错误。尤其重要的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它的功能和作用,带有根本性、特定性、稳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人创造的,而哲学则是对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指导的,所以哲学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含义,超过了人文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社会科学是为人们指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与实现人类最终远大理想的科学,谁能与之无关呢?“学好哲学受益终身”,这是几代革命家和无数理论家的切身体会、共同认识。

二是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学者当然应该具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素质,而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和升华的结晶,所以历史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根,是造就民族精神的灵魂。只有通过千百年历史的漫长积淀,才能渐渐形成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并表现为一种价值观取向、道徳规范和人格行为。它就如同基因一样,存在于这个民族共同体所有成员的肉体内,溶化在每一个个体的血液中,所以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乃至一言一行或举手投足,无不受到本民族历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一个社会成员既生活在现实中,又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经过沉淀、冷却、凝固之后,就会变为明天的历史。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又将继续着今天,这就是历史的传承关系和辩证法则。

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鄙视数典忘祖,反对搞民族虚无主义,在不断地继承和弘扬着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毛泽东同志批评过“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祖国的历史不感兴趣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的中国舆情和人文特点,即国情。江泽民同志在我党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弘扬“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作出了重要指示。他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所以,在学术理论战线上,不论你是研究什么领域什么学科,在社会上也不论你是从事何种工作,大家都应该学习历史。试想,如果伟大祖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被中断、湮没,那我们将上对不起祖宗,下无法给子孙交代,这不仅仅是遗憾,还一定会留骂名于后世的。

三是要有文才、口才和走进社会、下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本领。由小见大,从幼芽预见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为重大理论提供实证研究。

第二,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书,一种是文字书,另一种是实践书,而且文字书也是对实践的总结。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实践回报社会,服务现实,并投身到火热的主战场中去。要求社科研究机构改变经院式的办院模式,走出书斋,把知识奉献给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你即使是一位大学者,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藏之于深山、束之于高阁,孤芳自赏,这样的知识会有什么价值,只能带到棺材中去。这样的人也很可悲,枉为人生啊。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服务现实、回报社会的优良作风,历代文人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和继承,更应该弘扬与光大,并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

第三,要注重“德”的修养。德,指道徳、品德,是一个人在思想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特质。品格,是人在恪守责任时,意志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中国文人十分看重修身、讲德性。诸如文德、史德、志徳等等。我国古代圣贤说过:“德莫大于博爱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历史上对于文人的评价往往使用“道德文章”四个字来概括,德在前,文在后。被尊为儒家经典著作、群经之首的《周易》中,就已经把“德”与“业”结合起来了,在《易·乾·文言》中有“君子进德修业”的说法。古人所谓德,指圣人之道(正道),其内涵为进取、忠信、慎言慎行,非礼勿行等。主张为文,必先修德。所以《周易》认为:“天有无疆之德”,“地有广厚之德”,“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里面的意思是说,只有千变万化的苍天,与仁厚宽广的大地相结合,才能化育万物。《周易》具体解释为,有天地然后才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才有男女……生生不息谓之易;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交,演绎世间万物与百态。由此可见,衡量德的重要标准为“行”。故人们把“德行”“品行”合称就是这个道理。我自己一直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首先做人,在此基础上做好学问。当然,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对德的要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