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有关伏羲的史影

二、宁夏南部有关伏羲的史影

葫芦河畔创世的故事。当人类进入“采集文明”时代,产生了“食物致生”“食物致孕”的图腾观念。初民对于大自然赐予的食物(动植物)产生了崇拜,认为吃了什么,自己的身体就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那时有一种野生的植物果实“葫芦”(瓠、匏),成为人们赖以维生的大宗食物。葫芦便成为“致生”的圣物,于是至今在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流传着关于葫芦崇拜的古风遗俗,认为是葫芦繁衍了人类,所以把葫芦视为“灵物”,当作先祖的象征,这已成为不少民族一致认同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与自然关系深层次联系的象征性说明。实际上有关葫芦创世与伏羲、女娲创世,只不过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故事的两种版本而已,因为在神话传说之中,伏羲和女娲就是“葫芦神”。古文献资料中记载,伏羲又称瓠戏、匏戏,他与磐瓠(盘古)是同一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或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人格化的杰出人神与标志性符号。闻一多、常任侠先生认为:按照古文字同声相假的原则,伏、风、瓠、葫与磐瓠(双声)等字词,都是声训相通的,属于同一音、词。“两种神话,盖同出于一源也。”换句话说,伏羲、女娲和盘古都是葫芦的化身和人格化。

六盘山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葫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六盘山西麓的黄河水系之中,有一条名叫葫芦河的渭河支流穿越在“羲里娲乡”的大地中。潺潺的流水,千万年来一直在向人们唱颂着古老的华夏创世纪的史诗。这条享有华夏文明摇篮特殊地位的葫芦河,正是从六盘山脉北段,固原市西吉县和中卫市海原县的界山月亮山流出的,在西吉县境内流过近一百公里以后,才又流入甘肃省静宁县,再经秦安县、天水市流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

葫芦创世的故事是这样的情节:在远古一次大洪水的灾害之前,一对好心的兄妹,事先受到神的启示,躲进一个大葫芦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为了不让人类灭绝,兄妹二人忍辱负重,不得不结为夫妻,才繁衍了后代,挽救了世界。这个故事不仅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育人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而发生的地望也都在六盘山脉,这绝非偶然,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六盘山地区,特别是作为葫芦河的发源地的西吉县、海原县一带也是华夏先祖们最早生活、劳动、繁衍的地方。如果把位于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主峰美高山比作太阳(伏羲又称太昊、太皞,太阳神的意思)升起的地方,太阳属阳性,代表男人,指伏羲;而作为六盘山北段西吉县与海源县界山的月亮山,因月亮属阴性,代表女人,指女娲。南北两山日月同辉,最早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文明之光,这就是中国祖龙(伏羲、女娲)的故里——龙山(转音陇山)——今六盘山。

朝那湫渊出龙的传说。六盘山是中国龙的故乡,而龙出生的具体地方在哪里呢?对此,不仅六盘山广大地区有许多民间传说,就连国家正史里也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得非常明白。他认为近在湫渊之侧面,滋养着帝都和京畿大地的渭河、泾水等著名水系“皆非大川”,唯独偏远而又小小的湫渊反被列入当时国家级的祭祀点。这不能不令人们深思。《史记·封禅书》载:“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在《史记》的《索隐》中还附录唐朝大史学家司马贞给湫渊作的注释。他认为所谓朝那湫渊,“即龙之所处也”。俗话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朝那湫渊之所以能列为中央政权帝王级的祭祀点,就是因为这里是“龙之所处”的圣地。民族学家们认为,“朝那湫渊”也就是“龙山龙池”的意思。因为“朝那”是古羌语的遗音,在羌语中,“朝”发音为“朱”,意思为“龙”;“那”发音为“挪”,意思为“山”。“朝那湫渊”就是“龙山”之“龙池”也。这个“龙池”在什么地方?《史记》的《集解》中附录了南朝宋史学家裴骃的注释,确认“湫渊在安定朝那县”;同时《史记》又在《正义》中附录了唐朝另一位史学家张守节的注释,进一步确指“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的地方。我们从以上所提到地方行政建置(安定郡、平高县、朝那县)和方位(东南)、里程(二十里),当然就很容易找到湫渊位于今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交界处,具体地点就是彭阳县川口乡干海村的干海子(亦称东海子)。这是一处四面环山的高山湖泊,湖岸高地有祭祀的祠庙,今已毁,但仍有遗迹。彭阳县文物部门,于2007年曾在东海子(湫渊)东岸,发现了镌刻有“□那之湫”的石碑残片。从相关资料中看出,至少从战国时代,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六盘山东麓的丛山之中的这一处高山湖泊就已被列入国家级的祭祀点了。这是为什么呢?从《史记》所记“龙之所处”四个字来分析,上古能有资格尊为龙的化身,首推伏羲,所以伏羲很有可能就是在朝那湫渊之畔出生的,如果这个推断能成立的话,“湫渊”就是传说中所提到的“雷泽”,圣母华胥就是在这儿驻牧期间生养了圣子伏羲的。由于这层关系,伏羲的后世子孙才把湫渊视为“圣湖”,每年春秋二祭时节都要到这里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以追祭先祖亡灵。然而湫渊在六盘山地区又不止一处,仅固原市六盘山地区就有彭阳县的“东海子”、原州区的“西海子”、隆德县的“北联池”,甘肃省秦安县也有“九龙泉”等,都自认为是古湫渊。当然有史书为证,学术界目前还是将彭阳县的“东海子”公认为正史所指的朝那湫渊。我认为在原始农牧经济时代,古人要生存就得定期迁移。在有固定水源的地方“安营扎寨”定居下来,时间虽然不会太长,但毕竟也会有在一个地方住下来的必要,六盘山地区的多处“湫渊”,是不是伏羲部落选择的几处临时定居点呢?但作为“龙之所处”地点的朝那湫渊,也只能是正史认定的安定郡平高县东南之朝那湫渊,今东海子。至于其它几处“湫渊”也多出现在六盘山脉固原市境,说明固原不仅包括了大部分伏羲部落故里的范围,甚至是他出生的地方,这么说来,中国龙是从固原腾飞起来的也不算妄说吧?无怪乎史书频频记录黄帝和历代圣君大帝们不断“登鸡头”“朝空峒”,并把六盘山麓一处小小的高山湖泊朝那湫渊列为中央政府“国祭”名山大川的对象,原来是事出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