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满洲八旗驻防制的兴废

宁夏满洲八旗驻防制的兴废

宁夏八旗驻防兵首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而三十六年(1697年)被撤销。当时陕甘尚未分省,宁夏地区上隶陕西行省管理,所以驻宁夏的“八旗兵”最高首长称为“镇守陕西宁夏将军”。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重新设立宁夏八旗驻防兵,旋因陕甘分治,八旗长官改称“镇守宁夏等处将军”,终清之世,没有变化。

清初,宁夏与西北地区局势动荡,先后发生顺治间的河西米喇印、丁国栋反清复明斗争,康熙间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变行动,宁夏提、镇标兵多次兵变,以及北方噶尔丹势力的南下内犯。加之陕西(时宁夏、甘肃、青海均隶属陕西)系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家乡和根据地,所以满洲贵族对于陕西和西北地区格外重视,军事上当然属于重点布防区。在这种背景之下,必然要派出专为满洲贵族看家护院的满洲八旗兵入驻以资震慑。当时清廷在全国只派驻13处八旗驻防兵,仅西北就占3处,即西安、宁夏和后增加的新疆伊犁。

宁夏满洲八旗驻防兵与宁夏将军入驻的时间,史志记载不太一致,有最早记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查这一年正是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举兵叛据平凉、固原以及宁夏标兵哗变,杀害新任陕西提督(仍兼宁夏总兵)陈福事件之时。但是进一步查找有关满蒙大军进入宁夏征讨叛军的记录,并无设立宁夏八旗驻防的具体史料,更没有见到朝廷任命宁夏八旗兵将军和副都统的文字记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沙俄侵略者相勾结,叛据北方并举兵南犯,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宁夏处这场战争的居中地带,既是军事行动的出征前进阵地,又是粮秣供应的后勤基地,形胜十分重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盘踞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土拉河和克鲁伦河之间地方),直逼西北,宁夏地区处于战备的前哨。当年七月,康熙诏谕议政大臣等,“宁夏地方紧要,宜设官兵驻防,可遣官往彼监造营房”。这里所说“官兵”即专指八旗兵;“监造营房”,即修筑供八旗兵驻防的专城满营。8天后,康熙命“升右卫左翼护军统领觉罗舒恕为宁夏将军”。16天后,又“升参领胡什巴为宁夏左翼副都统,以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沙济为宁夏右翼副都统”。这标志着宁夏八旗驻防兵诞生。满洲正白旗籍觉罗舒恕是宁夏八旗驻防兵首任最高指挥官——将军。但是,宁夏八旗的初创,是以应付北征噶尔丹的军事急需,其建制并不完善。由于战争的原因,营城也并没有开建,仅征用宁夏府城内一些民房维修暂用。全旗在营实有满兵仅1000余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来到宁夏坐镇指挥,并很快讨灭了噶尔丹。闰三月十三日,康熙在离开宁夏返京前指示:“先是,以宁夏宜设兵驻防,命建造营房。至是,谕议政大臣等,今贼势困迫已极,宁夏设兵驻防无益,此所造营房,令地方官查明给还原主,令其居住。”随着平定噶尔丹战争的胜利结束,存在不足两年时间和建制尚不完善的宁夏八旗驻防兵被撤销。

康熙末、雍正初,西部形势又趋紧张,蒙古准噶尔部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和噶尔丹策零父子二人再次先后发难,新疆、青海、西藏和甘肃各地的局势骤然紧张。宁夏地介中原腹地和京畿地区之间,又有河套之利,成为清廷西征的军事基地与后勤补给的总粮台要地,因此负责西部军务的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于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报告朝廷,提出“宜于宁夏令满洲兵驻防”的建议。经朝廷同意后,当年十月,再次调派满营驻扎宁夏。

满营建制为:将军1员、副都统2员(分左右翼各1员)、左右协领各3员、左右佐领各12员、左右防御各14员、左右骁骑标各12员、笔帖式2员等。宁夏八旗驻防兵原额3557人,除高中级军官外,下级军官和兵丁有:坐甲随丁31名、前锋校16名、领催128名、前锋184名、步甲头目24名、马甲1872名、步甲576名、弓匠头目2名、养育兵600名、箭匠铁匠头目4名、匠役66名、将军坐甲8名、左右副都统坐甲各3名、左右副都统食随丁甲各20名。后历经裁汰,实额兵3472名。原额马5017匹、驼800峰,后实存马4596匹。

与此同时,地方上亦相应增设理事同知一员,该衙门专门负责办理与满营有关的事宜。当年十一月,任命正黄旗蒙古都统、署陕西西安将军苏丹为宁夏将军。同时任命参将苏图(苏丹儿子)为左翼副都统、协办将军事务;升山西太原城守尉阿林为右翼副都统。宁夏八旗驻防再次建立,直至清亡,没有大的变化。

宁夏八旗驻防兵军营(满城)筑成于雍正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1725年1月13日)。满城城址选在府城(今银川市)东北近郊,所占土地系宁夏卫、宁夏左卫、宁夏右卫民田。原三卫失地农民由官府拨黄河岸边淤地(河滩地)补给进行安置,原耕地所应纳正赋一律免除,其新垦地六年后起科。

宁夏满营兵丁粮饷供应由宁夏府理事同知衙门承办,统在宁夏、宁朔二县仓储内支给。满营每年开支为:支官员俸银6738两、兵饷银72192两;支官兵本色粮19850石,折色粮银58155两;马料豆26304石、草222045束、草料折色银46877两。以上除粮草实征外,年支银总计187243两,统由藩库(省财政)拨发。另外,满营官兵还公私占有土地约4000亩,马场地约1720顷。这些额外的土地收入和畜牧收入均不列入预算,由满营自理。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戌时,宁夏府城和宁夏、宁朔二县及北部平罗、新渠、宝丰等县地区发生大地震,满城毁于震灾。次年,清廷命将满城改建在府城西部十五里之平湖桥村东南处,所圈占的民田,按户给价收买。新筑满城实占地2188亩,按每亩付价白银4~5两不等支付,另外原居农民额征银粮、草束一律免征。

宁夏新满城于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兴工,六年六月竣工。后民间称震弃的满城为“旧满城”,俗呼“旧城”;新建满城为“新满城”,俗呼“新城”。新满城东西、南北长度均为3里7分半,基本上为正方形,城周长7里5分。城墙高2丈4尺,墙基厚2丈5尺,顶厚1丈5尺,垛墙高5尺3寸,全城均为砖砌。城门四座,东曰“奉训”,西曰“严武”,南曰“永靖”,北曰“镇朔”,各门有城楼、马道、瓮城和门楼。还有角楼4座、铺房8座、炮台24座和排水沟24道。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宽3丈、深1丈。新满城一年建成,动用国库银156523两。宁夏道道员阿炳安总负责建城工程。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次年,宁夏满营最后一任将军常连被免职,由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兼署。民国三年(1914年)八月,北洋政府下令裁撤宁夏满营将军缺,八旗驻防军在宁夏存在200余年后不复存在。同时,作为八旗兵专用军营也被废,宁朔县行政公署迁入满城,以原将军府为办公地址。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提出“化旗为民,筹办生计”,并拨安置专款20万两白银,将满营官兵全部遣散,让自谋生业。1936年,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令世居新城的旗人(满族)迁出,将新城修建成为一座飞机场。但是建成后由于城墙所限,长宽距离均不足飞机的起落长度要求,不得不把新城废为兵营,至此,新满城完成了历史使命。宁夏满族人民流落各地,以各业为生计。

清代宁夏八旗驻防兵将军名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