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北的战略地位
2025年10月12日
一、抗战时期西北的战略地位
在国内外的新形势下,中国大西北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西北从大后方变为了抗日前方,成为卧在日本侵略军南下或北上侧后方的一只猛虎,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心腹之患,是日军在全面侵华战争中必先解决的对象。
日本人的担心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设在西北的延安,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的抗日革命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是照亮四万万同胞争取民族解放的灯塔和革命圣地。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最为害怕、最为致命的关键所在。
第二,西北各省是中国回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主要聚居区。这些民族对于祖国的向心力极强,对于中华民族、大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各民族平等”“各民族自治”的民族政策坚决拥护,愿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团结御辱,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共同奋斗。
第三,西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灵人杰,钟灵毓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当中原大地和东南沿海的半壁河山沦陷之后,大批科技人员和资金,包括一部分官僚资本,纷纷流向大后方,给西北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培育了市场,带来了生机。尤其是在全国掀起“抗战建国”“开发大西北”口号鼓舞下,西北的“战时工业”和地方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所以大西北不仅是中国全民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军事大本营之一,也是支持对日长期作战在人力、物资和兵源上稳定的补给基地。
第四,由于与苏联站在同一条反法西斯战线上,在西北数千里边界线上,与真心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社会主义苏联等地相通,是一条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在地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