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刻在岩石上的史书——贺兰山岩画
岩画是古人类留下的天书和石耕图,是先民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形象化记录,也可以说是先民们凿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宁夏的岩画分布面积广,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它包括贺兰山岩画、中卫北山大麦地岩画和河东荒漠草原岩画三大类。因为在贺兰山东麓山谷岩壁和山前洪积扇台地发现的岩画最早、最多,也比较集中,内容丰富多彩,所以非专业人员一般就把宁夏岩画笼统称之为“贺兰山岩画”。据初步调查,宁夏岩画的分布地有40多处,计有岩画近4万幅,现已收集记录岩画资料2万余幅,其中仅贺兰山贺兰口的沟内外就分布着2318组、5679幅岩画。
贺兰山岩画的出现,是由贺兰山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等诸多条件所决定的。贺兰山山脉所处的地区,当第四纪冰川消退之后,直至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和秦汉时期,古气候环境总体上仍以温和湿润为主,此时的贺兰山,山上森林茂盛,山外有大片的乔灌木和辽阔的草原。黄河从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穿流,加上河道的左右迁徙,又形成一连串的湖泊、沼泽和湿地,水生、陆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给古人类生存创造了条件。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岸边所发现的水洞沟、鸽子山和暖泉等处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就是一个证明。
贺兰山亘古以来就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圣山。据史载,从先秦到秦汉以后,大约有荤粥、鬼方、猃狁、戎、匈奴、突厥、吐谷浑、吐蕃、鲜卑、党项和蒙古等氏族和部落的游牧民族都在这里生活过,贺兰山岩画与这些民族的游猎、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和原始艺术的杰作。
宁夏首府银川市对于岩画的研究、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视,于1991年10月首次在银川召开“91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宁夏研究人员还出版了《贺兰山岩画拓片》《中卫岩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与北山岩画》《贺兰山岩画拓本萃编》等多部专著和拓本。2002年6月,银川市成立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加强对岩画的管护工作。2003年,银川市人大发布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岩画保护的地方性法规。2004年,筹建“世界岩画艺术博物馆”。在科研方面,完成了岩画岩体保护及防风化处理的难题,在全国具有开创性,为岩画保护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贺兰山贺兰口岩画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05年,又把贺兰山岩画与西夏陵遗址一起“捆绑打包”,整体申遗。2006年,“宁夏贺兰山—西夏陵风景名胜区”已被建设部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之中。现在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区已成为宁夏的重要人文和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吸引大批中外观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