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宁夏战略地位的上升

二、抗战中宁夏战略地位的上升

随着西北战略地位的根本性变化,宁夏的地位当然也相应得到放大与凸显,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理形胜扼要。宁夏位居大西北的东北部,依山(贺兰山)阻河(黄河),大漠环抱(乌兰布和、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具有锁钥西北北大门的形胜。在军事上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日伪军曾一度乘傅作义驻绥远省的部队撤守山西之机,意欲西犯,妄图一鼓攻占宁夏,打开大西北的大门。这时的宁夏,已由大后方的大西北一下子变成了大西北的抗日前方战场。试想,如果宁夏不保,藩篱不存,则大西北不保;而大西北不保,则国际通道阻断,陕甘宁边区也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且日军可从侧后绕道攻打中国另一片抗日大后方的大西南地区,则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就危在旦夕;大西北和大西南都不保,则光复无望,中华民族灭危矣。

其二,政治形势微妙。日本在军事上积极准备进攻宁夏的同时,也在政治上散布其似是而非的所谓“民族自治”的理论,挑动蒙古族、回族人民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以施“以华制华”的奸计。他所瞄准的重点对象是时任宁夏省主席、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长官的回族军阀马鸿逵和阿旗王爷达理札雅,妄图策动马鸿逵作带头羊,仿照伪满洲国或伪蒙疆自治政府的式样,在西北再造一个所谓“回回国”和“阿额青蒙古共和国”的政治阴谋。在行动上,日特机关让当时归属于宁夏省管辖的阿拉善、额济纳二蒙旗的两个王爷——达理札雅和塔旺嘉布率先搞独立,从宁夏分离出去,在政治上给马鸿逵施加压力,并于心理上动摇宁夏军民的抗战信心。日特在两蒙旗设立特务机关,架设电台,修建飞机场,开辟了百灵庙—定远营—东庙之间的航道,等于把刀架到马鸿逵的脖子上,逼其就范。由于蒋介石一再对日妥协,使得马鸿逵和蒙旗的王爷们,为了自保自存,态度暧昧,静观事态的发展变化。宁夏地区这种微妙的政治形势,潜藏着很大的隐患,如果日本人的阴谋得逞,则从东北的伪满洲国起,到华北、绥远的伪蒙疆,再到西北的宁夏省和西蒙二旗,就会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就更加严峻了。反之,如果宁夏和两蒙旗当局的抗日态度坚定,守土有方,把住国门,将对全国抗日战争作出独特的贡献。

因此,宁夏形势的变化,马鸿逵的政治动向,一时间受到国共双方,甚至受到苏联和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一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