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第一块边疆开发经济实验区——“河南地”和“新秦中”
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一般是循由近及远和因军事而及经济的路线图展开的。宋朝之前,中央王朝的首都多在关中,宁夏古称朔方,为京都的北国门户,当然需要格外经营。而且,宁夏又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道,更需要驻军固守。所以从秦汉开始,朝廷就不断向宁夏用兵、移民,进行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于三十二年(前215年)就命令大将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击胡”(匈奴),把在北方黄河一带(包括宁夏平原在内的今河套地区)游牧的匈奴人赶走,史书称这一带为“河南地”。然后,“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朝廷在这一新区执行许多惠民、奖励的特殊政策,使内地官民都乐于举家迁往新区,安心生产,并很快致富。移民到来,屯垦兴办,故有秦渠之开凿和富平县之设立,秦朝拉开了“河南地”农业开发的序幕。汉朝继续加大“河南地”开发的力度,前有汉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力主开发的倡议,先后在“河南地”设朔方郡(前127年)和朔方刺史部(前106年)之举,再后又有东汉大臣虞诩上《请复三郡疏》(安定、北地、上郡)之开发实践,加之赵过“代田法”的推广,铁制农具和耕牛以及良种的普及,在百万移民大军的辛勤努力下,终于把“河南地”建成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的“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的‘新秦中’。”所谓“新秦中”,即“河南地”,亦即今大河套灌区。“秦中”当指“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京畿天府之区;“新”者,当谓再造一个关中的意思。时人甚至以“新秦中”来作为“新富贵”的代名词。可见开发之成功,其民人之富有,证明“河南地”“新秦中”是秦汉政府开边的试验区,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中央政府办的第一块经济特区。特别是汉代,宁夏全境分属北地郡(治马岭,今地甘肃庆阳北)、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管辖,北部黄河两岸已有富平县、灵武县(南典农城)、灵州县、廉县和神泉障、浑怀障、北典农城(吕城)、上河城等,实际上宁夏北部的沿黄城市群在汉代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