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巡边六次涉足宁夏

二、汉武巡边六次涉足宁夏

前面所述,秦始皇巡边曾踏进今宁夏的大门,但却具有一种“番客”的形象,而汉武帝到塞上来,则完全是为了军国大事。武帝是在文景之治之后,国家繁荣富强的大好形势中继承皇位的,他凭借雄厚的国力和丰裕的物质储备,决心彻底解决北边之患的匈奴问题。为了亲自取得北边国防线地区的第一手材料,也为了向强敌匈奴人示威、耀武和起到先声夺人的震慑作用,于是在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武帝开始首巡北边。他从国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到西部五畤祀拜后,就从雍地(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出发,浩浩荡荡向北行,直奔崆峒而来。时陇西郡太守事先未得到通知,一下从天上降下一个大皇帝和大批护驾的御林军、随从官员,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又要招待好皇帝和这么多的京官京兵,结果是“天子从官不得食”。这还了得,岂不是犯了欺君大罪吗?吓得这位可怜的地方大员只有自杀了事。武帝一行继续北上,“北出萧关”(今固原市原州区南瓦亭峡一带)。出萧关以后,武帝组织数万骑军人在“新秦中”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狩猎活动。实际上这是一场有针对性和警告性的军事大演习。但是就在这次大范围的“狩猎”活动中,他亲眼惊讶地看到了“新秦中”的广大地区内“千里无亭徼”,战备状况令人十分担忧,麻痹轻敌思想更是普遍,与他决心攻打匈奴的战备思想非常不协调。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北地郡太守以下各级主要军事长官一律处死,然后南下经由甘泉宫返回咸阳。

元封元年(前110年)十月,汉武帝第二次巡视来到朔方河套,这一次他有备而来,是跑到匈奴的家门口来警告匈奴大汗的。他派使者郭吉持书告单于道:“‘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警焉。”[2]

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武帝第三次巡视北边。此次他又一次通过回中道“北出萧关”,到达河套地区,然后取道山西返京。

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始四年(前93年)、征和三年(前90年)的15年间,武帝又先后3次“北出萧关”巡视北边来到安定郡和北地郡。安定郡是元鼎三年(前114年)从北地郡析出新设置的一个郡,治城是高平县,即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上隶凉州刺史部,下辖范围相当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中宁县以南地区和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平凉市境几县。领二十一县(道),在今宁夏境内可考者有高平、朝那、泾阳、乌氏、参䜌、眴卷、三水等县。北地郡仍治马岭(今甘肃省庆阳市境内),上隶朔方刺史部,下辖范围相当于今宁夏北部、甘肃东部庆阳地区和陕西西部部分市县。领十九县(道),在今宁夏境内可考者有灵武、富平、灵州、朐衍、廉等县。

后元元年(前88年),是汉武帝病逝的前一年,近七十高龄的一代大帝,再次抱着病体,最后一次专程巡视了安定郡。前后加在一起,武帝在位期间,虽然内外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他却不辞辛劳,7次北上巡边,其中就有6次“北出萧关”,带千军万马到安定、北地郡和塞上“新秦中”河套地区视察防务,布置战守方略,指导国防建设,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今宁夏地区在西汉时期是朝廷抗击匈奴的战略要地,对于国家社稷的安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武帝一生关注塞上,六出萧关,为经营河套作了毕生的努力,为宁夏的历史注入了丰厚的内容,推动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原本落后的地区一跃上升为“新秦中”的北国天府,成为一方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俊贤辈出的大好山河。

【注释】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外篇在宥·三》,中华书局,2009年。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4年,第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