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代烽燧大起底

宁夏历代烽燧大起底

烽燧,一般而言,凡与长城连为一体者称敌台,而单独修筑者称烽燧(烽火墩),又呼墩堠、烽火台、狼烟台,也称为“亭”。它是我国古代各个诸侯国边界线上和国防防御区域范围内与长城、堡寨、关隘等组成军事战守体系的最基层军事单位与军事设施。主要起瞭望、报警作用。白天以燔烟(称燧)、夜间以举火(称烽)等方式传递军情。在军事要区或长城线上每三五里修筑一墩。凡遇敌情,首墩先施放信号(烟火),以下各墩如法联动,将情报传达至前线军事指挥所,以通报有警区域加强战备。这种古代通报联络办法,可以说是现代打电话和发电报的原始形态。

烽燧的渊源久远,但始于何代?何人发明?目前尚无准确答案。从现有史料来看,至少在商周时期已有烽燧传告军情的实体和制度。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也有记载。《史记》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1]后来当真发生军情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2]。西周告灭。故事内容为:西周间有一个昏君周幽王名宫湦(前781—前771年在位),他专宠爱妃褒姒,但她终年不给周王一个笑脸,周王为了逗她一笑,竟把烽燧当儿戏,骗得各路诸侯闻“警”,齐聚京师城下勤王,从而逗得美人大笑。后来真正遇到大敌来临之时,周王再用烽燧调兵,诸侯们已不再相信了,于是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他拿自己的生命开了一个大玩笑。《史记》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所提“为烽燧”“举烽火”“举烽火征兵”,就是最早见到用烽燧传递军事信息的正史文字记载。

宁夏在西周时期,尚属北方各游牧部落的居牧地区,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修筑烽燧。直至东周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灭西北义渠等诸戎国,在戎人故疆地区设立郡、县,并“筑长城以拒胡”[3]。当时今宁夏全境于北部设立朐衍县(治今盐池县境内),南部设立乌氏县(治地确址待考)。这条史称战国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中经今宁夏固原市174公里,东至今内蒙古托克托而止于黄河。这标志着今宁夏全境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其长城就是国界线,长城一线和长城至京师咸阳一带当修筑有多条烽火墩报警线路,以护卫国门和京畿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