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
由于历史的悠久,区位的特殊,战略形胜的扼要和具有“塞上江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宁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央政府京畿地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北门锁钥、巨防和中原王朝的北国藩篱。因此宁夏理所当然地享有“小省区大文化”赞誉。宁夏不仅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也是资源丰、特色显、层次高,影响深远。其中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创造的红色文化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是永放光芒的伟大精神瑰宝。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并加紧把魔爪进一步伸向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则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使得中华民族到了被灭亡的边缘。在祖国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抗日救国,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展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向日寇侵华战场前线前进,准备全力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去。
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吴焕先牺牲后改任军长)领导下,遵照党的指示,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锋队,于1934年11月,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先行长征,1935年8月15日,首先进入宁夏六盘山地区。9月16日,他们与陕北红军会师。18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军团成立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并积极配合中央红军北上。
1935年10月5日,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也相继进入六盘山地区。10月19日,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名吴旗)胜利会师,重建了中央苏区、全国革命大本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年5月,中革军委命令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联合组建红军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开展西征战役,以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集中红军力量,实现团结抗日的战略目标。红军三大主力于10月10日、10月22日,先后在甘肃会宁县和今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分别会师。
红军长征、西征期间,不仅在宁夏做了大量关于抗日救国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方面的宣传工作,并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立基层回族自治政权,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所有这些破天荒的革命举措以及红军铁的纪律等模范行为,使宁夏广大人民亲眼看到了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一支“仁义之师”,是为抗日救国而来到西北的。红军长征、西征犹如革命的播种机、宣传机,在宁夏大地插上了革命的红旗,在各族群众心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宁夏人民及其子孙后代树立了指路明灯,留下了永恒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份遗产的精神实质,概括起来,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所创作一首名词《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对于红军长征留给宁夏人民的“长征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对我个人来说,在30多年的学术研究实践中,一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并一以贯之进行大力宣传。
1986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和三大主力会师50周年,中共宁夏区委决定在六盘山修建一座“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碑亭题写 “长征纪念亭”五个大字。亭中的纪念碑,正面镌刻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迹,背面镌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署的纪念碑文。我有幸担当碑文的起草任务。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示,当时草拟成360字和246字两种式样的文稿,上报宁夏社科院党组并转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稿一:360字,文稿有“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六盘山儿女”。稿二:246字,文稿亦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我在起草碑文时就认为,红军长征留给宁夏的精神遗产,应该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因为它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精髓和标准性概括。
2005年9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原址修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碑亭拆除。我担心原碑文流失,文稿由来不得真传,并且看到当时人们对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征精神”宣传,似乎着眼点不统一,力度不够,于是在《新消息报》发表一篇题为《我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起草碑文的回忆》的3000字文,重申“不到长城非好汉”是长征精神的“标志性文字”,在宣传中应该给力。
2006年,我在发表于《宁夏史志》上的《红军长征对宁夏回族人民的深远影响》一文中,再次写道:“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绝句,鼓舞着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永远心向共产党,在党的指引下,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征程中,再到当前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新时期,始终坚持革命方向,坚定革命意志,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
2009年1月,我在新著《宁夏历史图经》中,又写了专门一节——《毛泽东与〈清平乐·六盘山〉词》。本节一开头就写道:“多少年来,‘不到长城非好汉’,给人民最大的鼓舞和最强的力量。读完它,就使我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读了它,就使我们战胜艰险、勇往直前。”尤其本节的最后一段,更是以激昂文字盛赞道:“‘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何等伟大的气魄,充分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千难万险的坚定意志和对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念。‘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是在今天,仍然是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中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
2010年,我又将在《新消息报》的回忆文章,加以修改在《宁夏文史》上再次发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扩大“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长征精神”,作为宁夏人民的传家宝的影响,形成共识,加大宣传力度。
2012年,我再次从宁夏红色旅游角度在《学者》杂志上发表题为《红军长征、西征与宁夏红色文化浅谈》的文章。在文章结尾中,我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定为宁夏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和六盘山红色文化的“永远主题”,进而结论“不到长城非好汉”,“它不仅是宁夏回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显然,我对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征精神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能够变为精神,精神也同样可以变为物质。长征精神及其“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将是宁夏人民的传家宝,永远指引宁夏各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