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域文化的土壤是其一方水土
首先,所谓一方水土,是指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区位,它是地域文化生成的土壤。人类社会缤纷复杂,但社会存在一般可归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之中。其中的文化,既与历史相伴,同时也是地理环境(自然)的产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一方人创造了一方的文化——地域文化。我们的祖先对文化的理解,最早出现在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之中。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深刻揭示了文化与天、地、人的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认为,人类无一例外都要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天、地)之中,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生产劳动,而劳动的对象、生产的工具和创造的物质,统统与自然息息相关,即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此一地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也就是产生一方区域文化的土壤。
宁夏虽然是一个小省区,但是具有鲜明的地理特点,是古黄河发育的重要地带,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平原、山地、丘陵、台地和沙漠等五种地貌形态俱全,从而决定了宁夏文化多样性的特色。总体上来看,宁夏全区又可划分为三个地理单元,即南部山地、黄土丘陵;北部引黄灌区、宁夏平原;中部干旱带台地、山间草原。南部黄土丘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境内有号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六盘山,这里创造了灿烂的龙文化与传统的畜牧文化;北部宁夏平原,由黄河冲积和贺兰山前冲(洪)积形成,是著名的“河套文化”和塞北江南农耕文化的黄金区,总称为黄河文化。黄河从今中卫市入境,流经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10市县,流程397公里,这里正是宁夏主流文化——黄河文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移民文化、屯垦农业文化的诞生地,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民谚,并被正史赞为“新秦中”和“塞北江南”。
其次,宁夏地域文化的形成,不仅源于自身的地理环境(自然),同时宁夏地域文化的个性特点,也孕育于宁夏的特殊区位。宋以前的历代中央王朝,往往都将京都定在三秦大地关中一带。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与京畿毗邻,史称“朔方”,境内有古太原城和萧关,是战国、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北大门,当时的政治军事战略家们有一个共识,谓“得关中者得天下”。西汉开国功臣娄(刘)敬曾劝刘邦定都关中(亦称“秦中”),他认为关中“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2]。汉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议,使汉朝享祚400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而强大的伟大王朝。所谓关中,是指秦朝国都所在地的八百里秦川大地,称为天府沃壤之区。在地理形胜方面,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秦川大地居四关之中,故称之为“关中”。其中萧关在北,是防御北方劲敌匈奴的战略要冲,应列四关之首,所以是当时京都的北门锁钥。而萧关以外宁夏北部,更是孤悬塞外,“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其间,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诚今昔胜概之地”[3],北国一巨防也。这种特殊的战略区位,正是历代无数英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场所,因此宁夏的边塞文化和军旅文化当然就应运而生。